國慶聯歡活動執行總導演甲丁曾參與過國慶55周年和60周年聯歡的編創,此次國慶70周年聯歡讓他作了一次自我“掙脫”。
整個國慶聯歡編創團隊推翻過去的傳統理念,將群眾當做唯一的主角,并且突出“自由、生動、歡愉、活潑”,整齊劃一的表演被替換為自由生動的抒發。
另外,距離上次國慶聯歡已經過去了10年,新的聲光電及信息等技術的變革,也為此次聯歡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甲丁向新京報記者表示,理念和科技的創新,造就了這次共和國慶典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聯歡樣式。
用三首歌表達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新京報:整個聯歡活動分主題表演、中心聯歡表演、群眾聯歡、煙花表演四個功能表演區,群眾聯歡又設立10個區塊,此次突出自由表演的特點,怎么實現雜而不亂?
甲丁:要想完全統領整個情緒,門兒都沒有,但通過音樂就可以把情緒調度到相對一致的狀態。每個人動作不一致沒關系,沒有問題,但是狀態可以通過音樂引領達到一致。
像《歌唱祖國》《我和我的祖國》《我們走在大路上》《在希望的田野上》《大中國》《紅旗飄飄》《一條大河》等等,只要音樂響起,大家會跟著一起唱,都不用去要求。所以只要前期把互動場面預估好,把這種預估付諸設計當中,自然就互動起來,形成一體化的一種表達。所以只要有調動的技巧,有策劃的設定,根本不怕會亂。
新京報:聯歡活動使用的歌曲怎么選定的?
甲丁:這次一共選擇了46首聲樂作品,加上一些過渡音樂,應該是50多件音樂作品。90分鐘時間里有50多件音樂作品,應該說是非常豐富多彩的,曲風、曲式、曲調都豐富。
為了契合國慶,主題表演我們確定了三個主題,就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我們找了三首最典型的歌曲來表現,《我們走在大路上》代表站起來,《希望的田野上》代表富起來,《不忘初心》代表強起來。
在群眾聯歡的音樂設計中,第一個單元“好兒好女好家園”選擇的全是少數民族經典作品,各個時期的經典作品。第二個單元“山笑水笑人歡笑”,按共和國成立以后每十年一個階段選了7個經典作品,作為每十年的音樂形象或記憶。“新天新地新時代”單元以“自信自立自強自豪”為基調,選定了一批新創作和一些老的音樂作品,比如《男兒當自強》,作了一種結合。
所以,隨著題材的演繹和音樂作品的切換,讓大家的情緒跟著一級一級往前走,而不是去要求他們。這種情緒帶動會自然而然形成一種狀態,利用四個段落完成了起承轉合心理狀態的抒發。
打破公式和套路,讓大家盡情盡興表現
新京報:為何群眾表演沒有整齊劃一,而是比較自由的狀態?
甲丁:這次國慶聯歡活動總要求是“自由、生動、歡愉、活潑”,第一次接到這八個字的要求時,整個導演組全都發懵了。
我們不習慣用完全自由的狀態去表達內心的感受,在我們的演藝史,特別是國家的廣場演藝史上,從來沒有過如此強調“自由”的狀態。以往我們熟悉的表演方式有套路、規范甚至公式,但“自由、生動”打破了所有的公式和套路。
后來導演組想到一個辦法,把自己設定為人群中的一份子,工人、農民、學生、廣場舞大媽、快遞小哥等,給整個導演組分配角色。當你進入廣場以后,你希望參與的這個聯歡活動是什么樣子?
我們要求把以前的東西都丟掉,甚至在會上拍桌子喊,不要演!不要演!讓大家“玩”起來!
很多參演單位的領導都覺得不太理解,“我們的人干嘛要這樣表演”。他們會說,我們四條龍完全可以做出整齊劃一的動作,為什么要這樣?我說要的就是這樣,要讓大家盡情盡興去表現,在舞動中對龍的語言的一種傳達,不要求動作特別規范。
共和國慶典史上從未有過的聯歡樣式
新京報:與以往的國慶聯歡相比,此次是如何體現群眾性的?
甲丁:這回最大的特點就是群眾聯歡,所以沒有一個專業演員,這是一次巨大的嘗試,對我們來說也非常陌生,觀眾看起來可能也會覺得非常與眾不同。不知道大家的認同度怎么樣,但我們這樣做了,把廣場交給群眾。沒有一個藝術家,沒有一個明星,更沒有網紅,我們不追求流量,強調的是群眾作為廣場主角的感受。
新京報:這次聯歡活動希望辦成“世界一流、歷史最好”,你希望這次聯歡活動能為以后留下什么?
甲丁:我不敢說能為歷史留下什么,但我想它起碼為今天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種嘗試。
為什么說可歌可泣?因為我們做了很多探索和創新。首先表演樣式上,有世界上從來沒有過的流動式表演。我們在群眾情緒激發和調度上,也進行了一次全場聯動的嘗試。我們把群眾放在第一位,整場聯歡沒有明星、名人加入,我們做了很多很多的嘗試,我覺得這個應該算是可歌可泣,對觀眾來說可能算是可圈可點。
對于我們創作者來說,能夠勇敢改變自己,改變過去的模式。掙脫自己以后,還能出現一個希望達到的與以往不同的突破,我覺得這挺有意思的。
我相信未來人們會說,2019年天安門廣場上曾經出現這么一個樣式的國家級聯歡表演,可能僅僅出現一次,也可能延續很多年。不管怎么說,這是以往共和國慶典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聯歡樣式。
新京報記者 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