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給人類的警示
今年截至目前,全球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75次。其中6.0-6.9級地震58次,7.0-7.9級地震14次,8級以上特大地震3次。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至少造成8786人死亡、22303人受傷,災害波及中國西藏、印度、孟加拉國、不丹等地。9月17日,智利發生8.2級地震,截至目前僅8人遇難,20多人受傷。10月26日,阿富汗興都庫什發生7.7級地震,僅一天時間已有近300人死亡,大量基礎設施損毀。三次地震,震級相近,結果不同,個中原因值得深思。
殺人的是建筑而不是地震
國內外大量震例表明,地震中近90%的人員傷亡都是壓埋所致。從這個意義上說,提高房屋抗震能力,就是保護人們安全。
尼泊爾大震重災,歸根結底就是房子太差。所有建筑幾乎沒有抗震設計,不具備抗震能力。智利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歷史上也曾發生多次傷亡重大的地震。在與地震災害做斗爭的長期實踐中,智利成功總結出了“強柱弱梁”的抗震設計理念。這種設計不是建造堅不可摧的建筑,而是盡可能緩沖,釋放地震能量,最大限度地保全建筑。智利建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為達到抗震標準,智利平均每棟建筑要增加約15%的成本。
同處環太平洋地震帶的日本也是地震多發國家。其對抗震立法更加嚴格。日本《建筑基準法》規定,新建建筑必須達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數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損的抗震強度。根據這部法律,所有建筑抗震設計必須達到設計標準,所有建筑材料必須經過官方認證,所有工程監理必須盡職盡責,否則必遭法律嚴懲。此外,日本居民建筑許多使用隔震和輕質材料,抗震性大大增強。
爭取的是生命而不是時間
經過幾代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人類對較大尺度的中長期地震預報已經取得成功實踐,但在短臨預報上成功率還不高。為此,地震預警系統應運而生。大震來襲,監測裝置首先捕捉到傳導速度快、致災力弱的縱波,并趕在傳導速度慢、致災力強的橫波到來前發出預警,為災區人們搶出幾秒到幾十秒的寶貴時間。大量應急實踐證明,有時幾秒鐘就是生與死的差別。
智利擁有覆蓋全國的地震監測網絡,各地監測站取得的信息會及時通報至全國地震服務中心,幫助有關部門迅速評估災情,采取應對措施。為提高對地震所引發海嘯的預警時效,智利政府建設了全新的海嘯預警系統。發生海嘯時,該系統可通過警報器向沿海人口密集區和海洋作業區發布預警。
日本在全國設置了上千個監測站,一旦發生地震,預警系統迅速推定震源和地震的規模,預測地震波到達各地的時間,并通過各種終端迅速發布。日本還對可能引發海嘯的斷層進行定向監控,對海嘯可能波及的區域進行模擬演算。實際發生地震時,立即向沿岸地區發出警報。
相差的是教育而不是經濟
遇到地震災害時,正確有序的自救互救會大大提高生存概率,反之,則加重傷亡。在尼泊爾大地震中,就有多起因驚慌失措互相踩踏致死的慘痛教訓。智利也是發展中國家,但智利民眾卻擁有很高的防災意識,懂得如何自發疏散。面對震災,大部分人能保持冷靜,甚至不需政府組織就會自覺沿著確定好的安全路線撤離。這得益于長期以來政府及社會的大力宣傳和經常演練。同樣,日本也非常注重培養民眾的防災意識,包括分發地震防災手冊、傳授預防海嘯的知識、舉行防災訓練、熟悉避難路徑和避難屋所在地等。在2011年“3·11”9級強震中,日本災民情緒穩定,井然有序,展現出的國民素質讓人敬佩。美國政府一直致力于普及地震安全教育,學校、社區會定期舉行地震演習,民眾被告知如何在家中做好應對地震的準備,以及如何在地震發生后合理逃生。中國也是多地震國家。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積極推進防震減災知識納入全民義務教育體系,全面深入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活動,通過專家講座、科普畫廊、科技下鄉、應急演練等提升全民防震減災意識。
古人對地震征兆的認識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記錄地震的國家。翻閱史籍,有關地震的記述浩若煙海,其中關于地震征兆的總結,不乏科學,可為鑒戒。
一、天象異常。古人往往將天象變化看成是地震的前兆。這種觀點緣起先秦,兩漢時期達到巔峰,后世愈少。《詩經·小雅》強調“知日蝕,地震之效昭然可明,猶巢居知風,穴處知雨”。大意是說,看到日食,就要有地震發生,就像住在屋內能感知微風,居于洞穴能感知將要下雨?!队萼l縣志》載,“清同治元年七月十五日夜,隕星如雨,十月初七日,地震,十一月初七日,又震”。
二、地聲異常。地聲﹐也是古代先民最為關注的震前預兆?!端螘份d﹐南朝劉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七月,“東北有聲如雷﹐地震”。河北《三河縣志》保留有康熙十八年七月京師大地震前的一些征兆﹐大意為,有聲音從西北方傳來﹐響動如雷……忽然,地底像鳴放大炮一樣﹐隨后如萬炮齊鳴,響聲震天……儼然數十萬軍馬奔襲而來”。
三、動物異常。史籍中也記錄了地震前或地震瞬間動物的異常反應,如北魏太和三年(479年)三月,平州地震,野雞嘶鳴。《大唐開元占經》是唐代收集整理古代天文文獻資料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有震前老鼠反應異常的記載,大意為,老鼠聚集在朝廷市井中哀鳴,不久,大地震動,地表裂開。
四、氣候異常。古籍中也常將地震與異常氣候聯系起來。《宋史》有:“隆興二年(1164年)春,河北降赤雪,河東地震五六年不止”?!陡拭C新通志》有:“乾隆五十年(1785年)春三月初八,甘肅永昌大風霧霾,大樹被連根拔起,兩天后發生地震地震”。
及至近世,人們對地震前兆的認知更加完整客觀。清代李元瀛的《地震記》,詳細記錄了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九月二十日山西平陸強震全過程:地震前,自八月初六,陰雨連綿四十天,重陽節后微晴,九月十三日大晴。二十日中午,天熱難耐。傍晚,天西南紅通一片。二更天后,……忽然屋舍傾塌,繼而有炸雷一般的響聲。其后每天數震,震前常見牛馬抬頭望天,雞犬驚叫亂跑。
除上述外﹐歷史上很多地方志中,保存大量關于地震征兆的總結,最著名的當屬“震兆六端”:井水湛靜,倏忽渾如墨汁,泥渣上浮,勢必地震;池沼之水,風吹成轂,行藻交縈,無端泡沫上騰,若沸煎茶,勢必地震;風日晴和,臺颶不作,海水忽然澆起,洶涌異常,勢必地震;夜半晦黑,天忽開朗,光明照耀,無異日中,勢必地震;天晴日暖,碧空清淨,忽見黑云如縷,蜿如長蛇,橫亙空際,久而不散,勢必地震;時值盛夏,酷熱蒸騰,揮汗如雨,驀覺清涼,如受冰雪,冷氣襲人,肌為之栗,勢必地震。
震情簡訊
2015年7月24日至10月27日,全球發生6級以上地震31次。最大為9月16日發生在智利中部海岸附近8.3級地震,地震造成至少8人死亡,20多人受傷。
2015年7月24日至10月27日,全國發生5級以上地震7次,最大為7月3日發生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皮山縣的6.5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造成6人死亡,3000多間房屋倒塌和嚴重損壞。
2015年7月24日至10月27日,長春市及周邊地區共計發生2級以上地震135次,最大為8月4日發生在遼寧蓋州4.8級地震。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重點關注松原老震區、伊通—舒蘭斷裂沿線區域以及遼南地區。
工作狀態
2016年長春將啟動建設“兩臺一館”
本報訊 為全面消除長春北部監測空白,進一步提升全民防震減災意識,根據長春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2016年,長春市將啟動建設德惠地震臺、農安地震臺和長春市地震科技館。
德惠地震臺和農安地震臺各占地10000平方米,觀測手段涵蓋GNSS、相對重力、強震動、地下流體等多個領域,建成后將成為長春北部地震觀測中心、地震應急指揮中心、地震科普宣教中心、抗震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和長春市地學人才培養基地。長春市地震科技館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擬引進最新聲光電和信息技術,模擬地震真實場景,再現長春地質進程,建成后將成為東北地區唯一一個以地震科技為主題的科普宣教基地,對于各界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學習掌握地震科普知識必將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目前,項目立項已經完成,征地拆遷補償、場地圍擋和前期設計正在穩步進行,明年春季有望動工。
我市建成地震應急視頻會議系統
本報訊 為切實加強地震應急工作,進一步提高應急指揮能力,2015年,市地震局啟動建設地震應急視頻會議系統。依托該系統,長春市抗震救災指揮部與吉林省地震局、中國地震局之間距離縮短為“零”,既能開展實時會商,又能實現遠程指揮,地震快速反應能力顯著提升。日前,該系統已完成安裝調試,正式并網運行。
我市五大網絡監控地震
本報訊 長春地處國家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震情形勢嚴峻,經濟易損度高,加快建設防震減災體系十分必要。2015年,我市著重強化了地震監測基礎能力建設。
據了解,我市升級改造6個地震監測子臺,新建6座GNSS地殼運動觀測基準站,新上7套數字采集器、7套拾震器和7套強震儀。觀測手段包括10個學科20余個分項。觀測設備增至34套216件。初步建成地殼運動觀測網絡、相對重力觀測網絡、強震動觀測網絡、地下流體觀測網絡和地震速測速報網絡,并全部加入國家基準臺網。可精準監測長春市域地殼運動細微變化,為地震預報、震前預警和震后快速災害評估提供科學依據。
最新抗震技術——
自動修復智能減震屋
希臘地震多發,研究抗震房屋一直是該國科研人員的重要課題。日前,一座擁有全新理念的新型抗震建筑——“自動修復智能減震屋”正式問世。
“智能屋”采用的材料具有自動修復功能,一旦墻體在地震中出現裂縫,基于納米技術的液態修補材料可像膠水一樣,迅速粘住裂縫并固化,從而防止房屋倒塌。“智能屋”里安裝了多種傳感設備,即便是對最輕微的震動也會有所察覺,并可借助屋內設備減少甚至抵消地震帶來的震動。室內傳感器還能迅速感知到溫度的變化。一旦室溫瞬間升高到一定程度,傳感器就會通過互聯網或衛星信號,自動通知附近居民并向消防部門報警,從而降低火災次生災害。
研究發現:
通過記錄巖石變化
可提前10小時預測地震
據美國《大眾科學》雜志報道,日前,科學家宣稱他們發現了一種辦法,可以記錄巖石的壓力變化,從而可以提前10個半小時預報危險的地震暴發。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正在探測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安德列斯斷層”的科學家,在一場地震發生前數小時發現細微的地質變化,這一重大發現可能有助于他們研發出一種可以用于拯救人們生命的地震預警系統。
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的地震學家保羅·斯萊維爾表示,他們的儀器探測到了極有可能是那些小小的地層碎片所造成的地質變化,而這些碎片是因地殼受壓而形成,這表明地震即將發生。
在2005~2006年間,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和賴斯大學以及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在加利福尼亞帕克菲爾德(Parkfield)容易發生地震的圣安德列斯斷層鉆了2個0.8公里深的洞孔,對這里發生的兩次小地震過程中所出現的地質變化進行了研究。在兩次小地震發生之前、期間和之后,他們的儀器紀錄了震波,測量了巖石小裂縫的密度。對比發現,在兩次小地震發生前10小時,出現兩大明顯異常,且在兩次小地震發生期間一直持續存在。如果這種現象普遍、可靠,地震預報難題有望就此突破。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