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每隔一段時間關于傳統媒體“凜冬將至”的傳聞就來一次。面對新媒體的發力、自媒體的鼓動、流媒體的喧鬧,傳統媒體人陷入更深層次的集體思考。
有人認為傳統媒體的未來死的是紙,活的是報。今后,紙媒這種傳播形式可能會不斷萎縮乃至消亡,可報紙的靈魂——報道,包括信息、思想、觀點等,肯定會以新的載體來表達和傳播。
還有人認為,在與新媒體的肉搏戰中死的是報,活的是紙。那些不適應新競爭、市場觸覺遲鈍、轉型不成功的報社及其背后的組織模式,將被淘汰。而報紙獨具的知性、權威、過濾等特質,在未來的傳媒市場中仍然有著很大需求。
仔細研究不難發現,這兩種觀點之間其實不存在根本分歧。那些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舊有形式必然被時代所淘汰,但是報紙所承載的主要核心價值——新聞、觀點,報紙所擁有的重要品質——權威性、公信力,并不會消失。它們會以另外的載體、嶄新的面貌呈現給世人,就像水變成蒸汽,冰變成水,不同的形態,同樣的物質。
從電波取代烽火狼煙、電視沖擊無線電波,到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遭遇寒冬、傳媒技術高歌猛進,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信息化的進程。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人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職業迷茫與身份焦慮。
報可能會轉型,紙也可能會消失,但新聞和真相永遠不會消失。紐約大學新聞學教授杰·羅森曾說:“對于人類文明而言,‘新聞’本身比‘新聞業’可是更加古老,更加基本。只有當我們發現這種社會分工變得十分必要時,什么是新聞業的討論才開始。”、
近年來,各種賣萌體受到社會關注。在肯定其放下身段、創新表達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同時,也引發新的擔憂:賣萌段子迅速刷屏,重要新聞卻乏人問津。這種現象,其實比失去“報”、失去“紙”都更值得擔憂,因為我們正在失去的是“新聞”。
一直以來,人們哀嘆傳統媒體的式微,并不僅僅是擔心“報”死了或是“紙”死了這么簡單,人們擔心的是隨著傳統媒體一起消失的新聞的嚴肅性、權威性、可信性,是隨著傳統媒體一起消失的“精益求精的老編輯們”。對嚴肅新聞的漠不關心,對娛樂報道的過度追捧,對謠言謊言的麻木不仁,才是這個時代面臨的更為迫切的問題?,F在人們還在讀“新聞”,但已經很多人戲謔地說,你讀的不過是某大號推送的那三條所謂“新聞”。真正嚴肅的新聞正在流失,真正深度的思考日益稀缺,這才是更需要警惕的。
因此,在媒體格局發生變化的背景里,在新聞邊界日益模糊的場景下,傳統媒體人應該放下對于身份和職業的焦慮,積極運用新的手段去發揮傳統媒體不會隨技術和時間而失去的優勢,積極追隨歷史發展的腳步,讓傳統媒體、傳統媒體人珍視的品格和品質,在新的舞臺上同樣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