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清明,祭祖掃墓活動逐漸迎來高峰期。近日,南京雨花臺功德園在國內首推的“直播代掃”活動引發民眾的廣泛關注。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在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代掃”使掃墓這一活動失去了其應有的儀式感,同時,直播掃墓涉及隱私且容易被濫用,使用起來需謹慎。
代掃、代燒一條龍 民眾呼吁不該借此牟利
記者搜索發現,其實類似的代掃墓、代燒錢、代祭祀活動很早以前就已出現。在某購物平臺上,不少售賣祭掃物品的商家都開通了代掃、代燒服務,價格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其中,銷量最高的代燒服務定價為150元起。從提供紙錢、法物到代燒,很多店鋪都形成了“一條龍”服務,事后,這些商家還會提供照片和視頻。
對上述代掃、代燒行為,有觀點認為,在流動性如此之大的現代社會,這可以看作是一種“成人之美”。
但記者隨機采訪中,多位網友都表示不支持此類活動。
身為“50后”的白先生,每年都會親自去掃墓,他表示,雖然這種事情見仁見智,代人掃墓總比不管不顧好,但代掃服務不該大肆宣揚鼓勵,也不值得推廣普及。“掃墓是傳統文化、道德觀念,古今中外都一樣,親歷親往才值得推崇。”
“80后”李小姐對直播這種行為表示不太理解,她認為祭奠是自己的事情,而且最重要的是心意,“這么做有點流于形式”。李小姐還對商家借此牟利提出擔憂,“希望有專業人士進一步探討,或者出臺相關的規則,以免這種行為成為謀取暴利的亂象。”
“這種事怎么能代勞呢?” “90后”戚小姐表示,雖然自己參加掃墓的次數不多,但還是不能接受代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