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學生數據要比現在值錢。一位北京某學校教師告訴記者:“倒賣生源數據的漏洞長期存在。很多民辦大學會借合法專業的名義搞非法成教、網教來招生。每年高考之后,他們就從各省買考生數據,當時一個省考生數據售價幾十萬元。每年賣出十多萬的名單。”
對于開設成教、網教教育的學校而言,“高分學生數據不值錢,都是白送,分數低的才值錢。拿到數據之后,學校安排話務組開始打電話,幾天就能招50-60人。”該教師告訴記者:“有的學校每年因此盈利上億元,2006年左右,吃這碗飯的人粗略估計有20多萬。”
“學校、教師、教育局、招生辦,能拿到學生數據的部門太多了,很多人都可能成為泄露數據的源頭。不光賣學生數據,學校教師的數據也都被賣出去了,老師天天都接好多推銷電話”,該人士回憶稱:“2008年之后,主管部門發文明確倒賣生源數據是違法行為,但也沒有控制住。后來,因為生源減少,公立專業都招不滿,民辦的招不到生源,這個生意才淡下來。”
幾分鐘攻破學校漏洞
行業內市場衰落,行業外的電信詐騙、廣告推銷市場則開始興起,而大量的學生數據流入黑色產業。
“數據流入黑產的途徑有三種,”數據庫安全企業安華金和的安全專家告訴記者,“一種是接觸到數據的工作人員泄露數據,一種是黑客入侵目標獲取數據,還有一種是第三方IT系統服務公司在提供服務時獲取數據并泄露。”
一位教育信息化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學生數據存放在很多地方,學校、招生辦、教育機構等等。目前中小學數據教育部會提供統一平臺,但大學數據,則存儲在各個大學自己手中。”數據存儲渠道的多樣,增加了接觸數據人員的數量,也無限放大了內部人員泄密的風險。
另一方面,多位來自信息安全領域的權威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教育行業的信息安全能力普遍極低。”在360旗下補天漏洞平臺上,最近兩年內提交的相關教育機構的漏洞超過1100條,“實際上遠比這多,主要是教育機構漏洞太多,白帽子都懶得去測試,因為沒有成就感。隨便一個入門的黑客,都能搞定絕大多數學校系統,幾乎不耗時間,甚至只需要敲幾下回車就可以。”
一位信息安全資深人士對某部委直屬大學做了測試,僅用幾分鐘即發現了該大學的漏洞,目前該大學已經修復該漏洞。需要指出,根據補天漏洞平臺信息,該平臺上最近兩年內提交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也均在50個左右。此外,近年來,因為“套號學歷”、“學歷造假”等事件,教育部指定的學歷查詢唯一網站學信網被屢次質疑,不過,教育部多次回應中強調“學信網安全”、“沒有漏洞”。
2014年、2015年,教育部與公安部先后聯合印發《教育行業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定級工作指南(試行)》、《教育部 公安部關于全面推進教育行業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的通知》,在全國開展信息系統安全等級定級備案工作。兩份通知中,學生的學籍、學位等信息管理系統大多列入第三級等級保護。教育行業最高安全保護等級為第三級。
根據相關要求,私密級、絕密級、機密級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水平分別不低于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根據人民銀行發布文件,銀行部分系統最高防護等級為第四級。
前述教育信息化行業人士告訴記者: “從這兩年分析的結果來看,信息安全,是一個全社會都漠視的問題,需要所有企業、機構去提高重視程度,靠公民提高安全意識,根本沒用。”
(原標題:臨沂女孩被騙離世背后:大中小學數據倒賣現象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