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堵在景區,就是堵在去景區的路上。
這個五一小長假,不少在四川的游客都有過這樣的遭遇。來自四川省旅游發展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2日下午3點,四川最火爆的景區為樂山大佛、九寨溝、青城山-都江堰和峨眉山景區。
美景吸引全世界游客,景區游人如織本來是一件好事。然而,不少游客卻紛紛向華西都市報反映,在這些熱門的景區排隊等候2至3小時已成常態,希望四川的旅游景區能夠對景區的服務信息實時動態發布,讓游客可以及時調整出行計劃。
小長假期間,華西都市報記者對這些游客反映的現象進行了深入調查,結果顯示,五一小長假,我省10個5A級景區無一在其官方網站、微博等網絡平臺上發布實時景區人數、等候時間、余票數量、停車泊位等信息。
5月1日,網友在微博上發出的樂山大佛現場圖,棧道和平臺都擠滿了人。(圖據網絡)
閬中古城也是人流如織。(圖據網絡)
不少景區道路出現擁堵,停車更是大問題。雷遠東攝
囧途
大佛景區人山人海 上山排隊兩個多小時
“累!”小長假第一天,張先生在朋友圈就發了一個字,配圖中,3歲的兒子正趴在他肩上呼呼大睡,汗濕的頭發貼在小臉上,不遠處,樂山大佛露出了一個頭頂。
張先生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雖然五一小長假時間較緊,但是為看到仰慕已久的大佛,所以四川之行他們只安排成都和樂山兩個地方,忍痛放棄距離樂山不遠的峨眉山。
“預料到小長假會出現出行高峰,所以4月30日早上7點過,我們全家從成都出發。”張先生說,盡管從成都到樂山車程還算順利,但是到達景區時,眼前已是一片人山人海,在游覽了凌云寺后,張先生一家人開始排隊下棧道看大佛。
“這一排,就是2個多小時。”天氣炎熱,排隊的小路只能進不能出,小朋友哭鬧著要上廁所,自己的母親又有點中暑,張先生簡直就是手忙腳亂。一番折騰下來,終于看到樂山大佛,但因游人太多,他們呆了大約20分鐘,就匆匆下山。
整個旅程算下來,他們花費了大約5個小時,卻只觀賞到20分鐘的風景。
期待
景區動態提前告知 讓游客錯峰安排游玩
根據樂山市假日辦統計,4月30日至5月2日三天時間,樂山大佛景區接待外地游客共計6.87萬人次。顯然,景區管理人員對景區的火爆程度是非常清楚的。
“之前在官微上,我們只查到當天的天氣和車輛限行狀況,要是能知道即時的擁堵程度,我們應該會調整旅游換路線的。”張先生悻悻道,在他看來,提早知道景區是否還有空余車位、即時擁堵情況,對于安排出游相當重要;他希望我們四川的景區能夠早日實現服務信息實時發布。
和張先生有著同樣“囧途”的游客不止一人。成都市民趙先生也向華西都市報記者講述了自己曾經遭遇的旅游“囧途”。
趙先生傾慕洛陽龍門石窟已久,但洛陽之旅卻成了他心中久久不能平復的遺憾。“由于不能了解景區的實時動態,去了連住的地方都找不到。”趙先生稱,一大家子到了洛陽后,找住宿到凌晨兩點,最后只能花200塊錢在洗腳房睡了一覺。第二天一早,趙先生便帶著家人前往龍門石窟。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在景區購票處,游客已排了幾公里長的隊,而景區內部,更是人山人海。“如果我們繼續排隊,可能要到下午才能進入景區。”遺憾之下,趙先生只好臨時改道。“如果游客能提前知道景區動態,就會適時決定是否前往,而不會扎堆前往產生擁堵。”
在趙先生看來,不僅四川的旅游景區要早日實現服務信息實時發布,還應與國內外的熱門景區實現信息共享,面向全球游客,及時發布服務信息。
調查
四川10個5A級景區 均未上網發布實時動態
和張先生、趙先生一樣,今年小長假,不少游客都對景區的即時通報提出了需求,在他們看來,不管是景區官網、官方微博或者微信,都應該提供景區的即時路況、余票數量、等候時間、擁堵程度、剩余車位等信息,方便他們安排線路,錯峰出行。
“發個微博、微信通知一下現狀,應該不難做到,關鍵就看景區有沒有這份心。”網友Misha的說法,得到了數百點贊。
目前,四川有10個5A級景區,它們分別是:九寨溝、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樂山大佛、黃龍、汶川、北川羌城、鄧小平故里、閬中古城和劍門關景區。它們在五一小長假中,有沒有發布實時動態提醒呢?
記者統計這些景區的官方微博、網站發現,10個景區中沒有一個景區在網絡上發布實時動態。作為今年五一小長假的“人氣王”,樂山大佛景區除每日在微博中公布天氣情況外,沒有提供游客實時數據、等待情況、停車位數量等游客所需的基本服務。有網友直言,樂山大佛堪比春運,去了只能看見大佛的“腦門兒”。
不過,同在樂山境內的峨眉山景區情況就要好得多。記者看見,@峨眉山景區不僅提前告知游客當天的天氣情況,還提醒網友進山需帶羽絨服,以及徒步是最好的避堵方式。雖然它也沒有主動發布景區游客實時數量、擁堵指數等數據,但只要有網友留言詢問,它很快就會回復。
兩個景區至今無微博
5個景區有微博,但假期沒更新
截至5月2日下午3點,@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官方微博在這個小長假中,共發出微博37條,是發博數量最多的景區。記者翻看這些微博發現,其中并沒有游客所關注的提示信息。有網友留言稱,“排隊的人都排到山坡了”,不過并沒有得到景區的回復。
@九寨溝管理局是九寨溝風景名勝區的官方認證微博,這個有著“人間天堂”美譽的景區,其最近一條微博的更新時間,還停留在4月29日早晨10點11分。而在不遠處的@黃龍景區,也沒有公布實時旅游擁堵動態,其官方微博最后一次更新還是在4月30日。
作為四川新晉的5A級景區,阿壩州汶川特別旅游區和綿陽市北川羌城旅游區近兩年來得到旅客青睞。不過,記者并未在微博中找到汶川特別旅游區的官方微博。隨后,記者又登錄了汶川特別旅游區的官方網站,同樣未找到有實時更新的游客數據。而在@北川羌城旅游區的微博中,其最后一次更新還停留在4月28日。同樣沒有官方微博的,還有廣安鄧小平故里旅游區。
和上述景區相同,@閬中古城和@劍門關景區也未發布過游客的提示信息,其上一次更新時間分別為4月29日和4月26日。
專家說法
智慧旅游系統四川早有布局
多數景區已具備自媒體實時播報的條件
四川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陳乾康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對于四川境內的大多數景區來說,節假日期間,通過景區自媒體實時播報景區客流量,并不是一件難事。
“四川的智慧旅游系統做得非常好。”陳乾康告訴記者,四川省內多數景區都安裝了智慧旅游系統,整個系統包括管理系統、營銷系統、安全報警系統等等。“系統能根據景區進入人數、出去人數,統計現在人數,還能查出游客集中區域。此外,還有紅外線檢測系統,在危險地方游客越界了,就要報警。”
既然具有實時公布景區信息的條件,為何沒有公布呢?“根據規定,游客數量沒有超過景區最大承載量的百分之八十,就沒有強制規定要公布游客數量。”陳乾康表示,這就是安全容量和舒適容量的問題。
“景區首先要保證的是游客的安全容量,只要人數沒超過最大承載量的80%,就在安全容量內,但是現在,游客對舒適容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對景區的實時公布人流量提出了要求。”陳乾康說,四川境內有些景點的游客數量是可以查到的,但是有些景點,在服務意識上還需要提高。
陳乾康說,景點有游客數據,但是因為在安全容量內就沒有發布,其實是忽視了游客對于舒適容量的需求。“景區在特殊的節假日通過自媒體公布情況,不會增加工作量。”
景區回應
樂山大佛景區:正研發實時數據系統
5月2日下午,記者致電樂山大佛景區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表示,目前樂山大佛并沒有公布景區實時數據,但景區已經在研制這一系統,今年內或將推出供市民使用。
他表示,該系統研發完成后,游客只要進入景區官網,或關注景區微信,就能對景區內的客流量、停車泊位、等候時間、車流量等動態一網打盡。同時,也會根據景區最大環境承載量,來提示游客錯峰出行。
他山之石
全國多個景區實時信息可指尖查詢
如何利用景區官方平臺,提供即時旅游信息?事實上,全國已經有多個景區,實現了讓游客動動手指就查詢到即時情況,以便安排行程,錯峰出行。
華山:微博分時間段播報
今年小長假期間,華山景區在官方微博上為游客提供了旅游登山信息公示表,基本白天每間隔兩小時發布一次。這一舉措引來游客們叫好一片。
華西都市報記者梳理發現,登山信息公示表中除了包含有天氣狀況、登山人數、停車信息、索道流量、酒店床位、列車時刻表等多個方面的情況,還格外細致地提供了每天的日出日落時間。網友“西西弗斯”在下面留言點贊道,“或許登山的人還是多,但是景區這么細致的做法,總讓人覺得感動。”
據公示表顯示,小長假首日,華山游客高峰出現在上午10時至12時,同時登山游客達到2794人,但是索道客流量較少無需等待。
景區的工作人員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這也是為了方便游客出行,以后每年的節假日我們都會這么做。”
上海:景區實時客流查詢
探索客流實時查詢的還有上海,去年黃金周期間,上海“景區實時客流”查詢功能正式上線,市民只需滑動手指,就能快速瀏覽上海數十家A級景區實時客流和舒適度指數,更好地安排錯峰出游。
華西都市報記者了解到,上海的“景區實時客流”可查看上海各大A級景區實時信息,內容涵蓋景區開閉園時間、當前客流、瞬時最大承載量等等。此外,景區還將根據實時在園(區)旅游者人數和旅游者體驗,發布舒適、較舒適、一般、擁擠四級舒適度指數。
今年小長假,黃浦景區的微信公眾號通過功能升級,實現點擊微信就可以看到景區點位,瞬時承載量、游覽舒適度等內容。目前,已經開放“外灘”、“豫園”、“田子坊”三大板塊。
南京:微信發布視頻監控
南京的多個景區,都實現了實時查看省內景點的客流量、景色,交通要道的擁堵情況等,以避免出門“人從眾”的尷尬。
在官方微信平臺上,游客能實時查看夫子廟、博愛坊、雨花臺景區、秦淮河、高淳老街等熱門旅游景點的監控視頻,及時了解人流量和周邊行車情況,讓出行心中更有底。
互動
小長假結束了,您有什么旅途中的囧事嗎?或者,對于景區利用自媒體即時播報游客流量信息有什么看法和建議?您有因為沒有及時掌握景區信息走了“冤枉路”嗎?
歡迎撥打華西傳媒集群互動熱線028-96111,講述您在旅途上的故事。(記者殷航杜江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