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6日電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發改委今日在其網站發布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的署名文章《如何看待當前宏觀經濟形勢》,文章稱,中國仍具備保持7%左右中高速的條件。中國經濟發展仍有巨大潛力、巨大余地和巨大韌性,有條件、也有能力保持中高速增長。
文章稱,今年以來,國家在繼續實施區間調控的基礎上,把短期穩增長政策和中長期改革和結構調整政策結合起來,注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平衡,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穩中有進。
文章指出,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穩增長的宏觀調控作用,是今年上半年經濟緩中趨穩、穩中有進的關鍵。改革舉措和宏觀調控政策的組合實施,使宏觀調控政策發揮作用的市場環境和企業、個人的微觀行為發生改變,資本市場活躍,部分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改善,創新活力增強,社會信心提高,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需求的拉動作用明顯提高,初步遏制了經濟持續下行的趨勢。
文章稱,今年以來出臺宏觀調控政策和改革舉措在下半年還會繼續發揮穩定作用,我國消費需求會保持穩定,基礎設施投資、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此外,下半年盡管巴西、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經濟仍然低迷,但美、日、歐經濟出現向好勢頭,世界經濟總體有所改善,我國下半年出口會好于上半年。預計今年下半年,我國經濟仍將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將增長7%左右,完全有把握實現年初確定的調控目標。
此外,文章也指出,傳統經濟仍處于增速放緩之中,新經濟增長動力僅是初步顯現,產業和區域分化加重,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部分企業經營依然困難,經濟運行效益尚未改善,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一是國內經濟仍處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過程中。受外需持續低迷、國內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和人口增長減慢等因素影響,我國需求結構從以住、行為主逐步轉向以服務業為主,對傳統商品的需求萎縮,與之對應的產業產能出現相對過剩,有的甚至絕對過剩,去產能將是今后兩三年的重要任務。近期,雖然房地產市場銷售有所回暖,但由于住房庫存量較多、在建規模較大,房地產仍處于減庫存之中。2008年以來,產能過剩企業、房地產企業、地方融資平臺在快速擴張中積累大量債務,今年的地方政府債務置換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地方債的積累速度,但面對經濟下行和風險偏好降低,銀行慎貸、斷貸現象增加。
二是通貨緊縮的壓力依然存在。今年以來物價水平整體較低,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3%,漲幅同比放緩1個百分點,已連續10個月在2%之下。盡管勞動力成本上漲會帶動服務價格穩中略升,在居民消費構成中占3%的豬肉價格開始上漲也會推動消費價格在下半年略有上漲,但漲幅預計不會超過2%。工業品價格降幅加深,上半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跌4.6%,跌幅同比擴大2.7個百分點,已經連續40個月呈現下跌態勢,價格環比下跌的勢頭尚未根本遏制。
三是潛在風險隱患防范和化解任務依然艱巨。今年以來,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有所上升,6月中旬以來,我國股市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調整。金融行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10%左右,上半年,金融業拉動經濟增長1.7個百分點,商業銀行經營困難增加和股市調整會導致金融行業增速減慢,拉低整體經濟增長速度速。財富縮水也會導致居民或企業支出下降,壓低實體經濟總需求;股價下跌會降低企業的抵押物價值,影響企業的融資能力。
文章指出,上述三個問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有可能會使上半年已經緩解的“債務—通貨緊縮”效應問題再度出現,影響經濟平穩運行。為此,既需要進一步加快國有企業、金融、財稅、土地等領域的改革,解決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提高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和投資回報率;也需要宏觀政策配合創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經濟運行環境,穩定資本市場,降低債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