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聚美在陳歐的帶領下,頻頻登上微博熱搜以及財經科技新聞版面,而新聞內容卻是與電商業務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共享經濟和影視。聚美布局這些新業務背后,有著一個共同的基本邏輯:流量思維。準確地說是流量的深加工。這意味著聚美的流量運營進入了深水區。
2017年5月,聚美3億元人民幣投資街電。根據業內人士對街電2018年的預期,如果街電活躍用戶數達到2億,商家資源達到300萬,僅流量的價值將達到數十億元人民幣。聚美優品的用戶以女性為主,通過街電,聚美優品還可以獲得大量來自非女性用戶的流量。而每一個共享充電寶本身,也因其分布在餐廳、電影院和商城等場景中,加之本身是一個移動的多媒體終端,極容易建立起圍繞著消費場景的新零售服務——而這又回到了聚美優品的電商主營業務上來。這意味著聚美獲得了新的流量來源,通過共享充電寶的激活、流動和滲入不同的消費場景,將這些流量進行了深耕和轉化,最終成為了新的交易載體。如果僅僅當共享充電寶當作一個單一的“風口”,它顯然不會具備那么大的想象力。更何況獨立運營的街電在具備了更大的想象力之后,還可以在資本運作上獨立發展,成為聚美優品電商的護城河與衛星城。
剛剛首輪播放結束的聚美集團出品的影視劇《溫暖的弦》邏輯也很類似。該劇未播出就已經盈利,全網播放量破70億,為聚美優品2018年第二季度帶來的現金流收益。如今沒有什么比內容電商和偶像效應更好的“帶貨”方式了,影視劇背后是明星,影視劇和明星共同的背后是流量,流量意味著曝光率和轉化率——這個曝光率和轉化率正是“內容電商”的核心。而且作為一部影視劇,它還可以延展為其它IP形式。這也是聚美對于流量資源的一次再度開發。
除此之外,聚美優品還投資了母嬰社區寶寶樹,后者的用戶和聚美優品的目標用戶重合度較高,也是聚美獲取精準流量的重要渠道。以上三個看似毫不相干的業務布局,正是聚美優品流量來源,而這些流量的賬面價值目前達到8億元人民幣左右。相較之下,聚美在流量獲取上的總投資為9.82億:街電已投資4億,寶寶樹已投資3.72億,聚美影視計劃投資2.1億,已投資8400萬——這些流量的投入相比當前的賬面價值還略有虧損。但在2018年,無論是街電的增長數據還是影視劇的回報,加上出售寶寶樹股權的收益,這部分的價值將陸續體現在接下來幾個季度,以及2018年的財報上。
通過這樣的邏輯,聚美優品正在形成“流量獲取——流量深加工——流量兌現”的生態,以及電商+新零售+數據服務的框架。如果說過去幾年的布局都是投入的話,那么2018年回報已經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