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晚間,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宣布放寬股指期貨有關臨時管控措施,成為市場各方熱議的焦點。從上市至今就褒貶不一的股指期貨,到底和普通股民有什么關系呢?
剪不斷,理還亂
從股指期貨上市的第一天起,人們就將它與A股市場的漲跌起伏聯系在一起。很多股民感覺,股指期貨行情動了,現貨行情就接著動。果真如此嗎?
“從表面上看,絕大多數投資者參與的都是個股現貨的買賣,與股指期貨關系不大。”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桂浩明表示,投資者既可以“跑贏大盤”,也可能“只賺指數不賺錢”,決定盈虧除了大勢,最終還得看手中的股票“質地”。
換言之,廣大股民個股投資的收益與上市公司基本面、市場估值、分紅情況等直接相關。而股指期貨不是股票,它是股票指數的衍生品,它的標的物是股票指數,這些指數是由一攬子股票價格計算而成,而非個股。
從這個角度看,股指期貨與廣大股民的關系并不直接,但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說“剪不斷,理還亂”。
藕斷絲連,如同“好司機也要買車險”
雖然股指期貨和普通投資者無直接關系,但當你購買了理財、基金或者是保險產品時,股指期貨與你就有了微妙的聯系。
這是因為,股指期貨對于各種機構投資人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無論是社保基金,還是各類基金、理財、保險等,但凡有投資股票市場的金融機構,都需要通過股指期貨進行風險管理,對抗市場波動帶來價值損失,確保其發行產品的收益。
好司機也要買車險。這些機構投資人好比是“司機”,而股指期貨就好比“車險”,購買了這些機構產品的老百姓就是車上的“乘客”。銀河證券衍生品部負責人丁圣元表示,沒買車險上路“裸奔”,一旦遭遇風險事件引發市場大幅波動的話,“司機”“乘客”無一幸免。
許多機構投資者所持股票市值遠大于期貨空頭合約市值。換句話說,這些股指期貨市場的“空頭”,恰恰是現貨市場最重要的“凈多頭”。
此前,股指期貨在限制措施下成交清淡,幾乎喪失了功能,就好比“司機買不到車險”,結果一是“司機”不敢上路,中小投資者也當不了“乘客”,長線資金大量流出;二是“心存僥幸”開著沒有保險的“車”上路,一旦發生意外,“乘客”也是最終的受害者。
有專家介紹,限制前,市場中性產品規模原本大約有3000億元,是現貨市場穩定的買入力量。限制后,因無法套期保值,現貨倉位被迫賣出,大約2000億元的市場長線資金實質性流出了股市。
旨在建設平穩的投資環境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董事長張慎峰指出,推出股指期貨的主要目的,就是突出解決“單邊市”問題,通過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跨市雙向交易抑制泡沫,建設內在機制更加穩定的資本市場,給大家一個平穩的投資環境。
據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介紹,采用學術界通用的面板數據評價法,剔除其他因素影響后分析發現,股指期貨的推出使得2010年至2015年各年股票市場的波動率平均降低12.78%。采用簡單對比方法比較股指期貨推出前后6年半的情況,滬深300指數的平均日內波幅降低26.08%,超過2%以上漲跌幅的天數也大幅減少了36.71%,超過5%以上漲跌幅的天數更是大幅減少了40.48%。
總體上看,如果股指期貨能夠正常發揮其市場功能,對于廣大投資人而言都具有積極的正面價值,它能夠為大家的“股市賽跑”提供必要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