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姜博文 駐香港記者 楊硯文)受全球經濟不明朗、內地訪港人數下降、失業率上升等因素影響,香港2016年一季度消費者信心大幅下跌。5月31日,全球資訊和監測公司尼爾森公布《全球消費者信心及消費意向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今年一季度,香港消費者信心指數較2015年第四季度下降11點至88點,跌幅達11%,已與2008年金融海嘯處于同一水平,為2012年第四季度以來新低。
消費者信心下跌,無疑與作為香港主要支柱產業的零售業與旅游業近期表現慘淡有關。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首季零售業總銷售額1151.68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下跌12.5%,4月零售業總銷售額約352億港元,同比下跌7.5%。其中,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的銷售額下跌幅度最大,約16.6%;其次為服裝,跌幅達5.9%。
訪港旅客持續下降。據香港旅游發展局數據,今年香港首四個月訪港旅客總量為1842萬人次,同比下降約9%,其中內地旅客約為1387萬人次,同比減少12.7%。4月單月訪港旅客總量為486.6萬人次,同比減少2.1%,內地旅客345.9萬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4%。
失業率呈現上漲趨勢。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香港一季度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3.4%,創兩年來新高,較上一季上升0.1個百分點,失業人數(不經季節性調整)由2016年1月至3月的13.04萬人,上升至2016年2月至4月的的13.4萬人,增加約3800人。
疲弱的經濟環境之下,香港消費者信心迅速下降。尼爾森的調查數據顯示,與2015年第四季度相比,香港消費者對經濟前景日益悲觀,其中以就業前景的樂觀程度最為明顯,今年一季度,僅有20%的受訪者認為其就業前景“好”,而去年第四季度,這一占比達41%;受訪者對個人財務的樂觀程度同樣大幅下降,認為財務情況“好”的受訪者占比由去年第四季度的53%,下降至今年首季的39%;受訪者消費意欲為“好”的占比則由43%下降至39%。
尼爾森香港及澳門區董事總經理楊慧旋指出,今年首季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仍遠高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73點)以及2003年非典時期(63點),出現下跌的主要原因為香港內外經濟環境轉差,內地旅客人數持續下跌,導致旅游業、零售業受到直接打擊。
對于香港消費者信心指數的未來走勢,楊慧旋持樂觀審慎態度,她表示,“目前香港的金融體系以及個人經濟情況都屬穩健,未來是否會轉好還要看旅游業以及零售業能否回暖。”
報告顯示,2016年一季度,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為98點,較去年第四季微升1點。
按國家來看,印度以134點繼續蟬聯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最高的國家或地區,中國內地則以105點,位列此次調查的63個國家或地區中的第六位。
受經濟形勢向好影響,美國今年一季度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為110點,較去年第四季度大升10點;在恐襲陰影以及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之下,法國今年第一季度消費者信心指數為64點,下降10點;深陷經濟制裁的俄羅斯則為63點,較上一季度下降11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