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23日訊 上個月,龍巖市武平縣的劉女士突然感到下腹疼痛,甚至還出現血便,人也消瘦得厲害,到醫院一檢查,竟是家族性結腸息肉病,胃腸鏡顯示,劉女士的大腸表面被成千上萬個息肉所覆蓋。9月初,劉女士來到莆田九五醫院診治,并于上周進行了微創手術,將全部大腸切除。昨日,記者從九五醫院獲悉,劉女士術后恢復良好,并未出現并發癥。不過,因這些息肉部分已出現癌變,在劉女士出院休養之后,還需進行抗癌治療。
家族性結腸息肉病 國內罕見疾病之一
劉女士今年34歲,在上個月出現腹痛等癥狀之后,體重從88斤降到了82斤。據九五醫院普外一科主任王明元介紹,通過胃腸鏡檢查發現,劉女士的大腸上密密麻麻地覆蓋著一個個息肉,一眼望去有成千上萬個,最后確診為家族性結腸息肉病。經過詢問,醫生了解到劉女士的母親此前也是因罹患此病后發生癌變去世,其姐姐16年前也因此病在九五醫院普外一科進行了手術。
王明元告訴記者,無論是否有家族史,若結直腸腺瘤數量超過100個,或有明顯家族史,腺瘤數量超過20個,即可診斷為息肉病。而家族性結腸息肉病是國內少有的罕見疾病之一,有家族史的發病率高達50%。該病多在青少年時期發病,隨著年齡的增長,息肉越來越多,發生癌變的記錄也隨之增加。
出院休養之后 還需進行抗癌治療
上周,在評估了劉女士的病情及身體條件之后,王明元組織醫院專家為其制定了手術方案,通過腹腔鏡進行微創手術,將全部大腸切除。與劉女士的姐姐16年前所接受的傳統手術相比,腹腔鏡下微創手術的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傳統開腹手術。術后,醫生發現劉女士被切除的息肉當中,小的只有米粒大小,大的則有黃豆大小。經病理實驗報告確定,劉女士被切除的息肉當中已出現癌變。
據劉女士的主治醫生楊永銳介紹,人體大腸有吸收水分及儲存排泄物等功能,在切除大腸之后,患者的排便習慣將改變,主要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加、便稀等癥狀,最多的甚至一天可能達到一二十次。醫生建議,家族性結腸息肉病發生癌變的情況隨著年齡增大而增加,35歲之后的癌變可能性很大,50歲以上的癌變率甚至接近100%,家族中一旦有人確診了此病,應對家族內成員進行追蹤體檢,及時預防和治療很重要。目前,劉女士已被診斷為結腸癌中期,在其出院休養之后,還需進行抗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