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18日訊 簡易的水泥槽,各類垃圾全部堆放其中,一把火燒了,這是目前農村垃圾處理的真實情況。為有效改善農村環境衛生,莆田荔城區發布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三年提升專項行動實施意見。2016年,全區120個村落都將配備垃圾轉運處理設備,并實行垃圾分類收集。同時,農村壓縮式垃圾轉運站每座可獲補助40萬元。
現狀:
簡易收集點 垃圾裸露散惡臭
昨日上午,記者在荔城區南郊村看到,村內的垃圾站就是一個簡易的水泥槽。村民們將各種生活垃圾全部扔在這里,裸露在外的垃圾不斷散發著惡臭。
而水泥槽四壁都有發黑現象,村民稱有時垃圾很多,環衛工就直接焚燒處理。
記者隨后走訪了古山村及陡門村,都發現了類似的現象。環衛部門的工作人員介紹,農村的垃圾處理一直是個難題。設施不完善,村民環保意識薄弱,致使農村垃圾處理不規范。
該工作人員透露,雖然有一小部分村落建起了垃圾站,但基本上只是蓋了個小屋,用來囤積垃圾,無法及時有效地處理。
部門:
120個村 將配備垃圾轉運設備
為有效改善以上現象,荔城區制定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三年提升專項行動實施意見。根據意見,今年將重點啟動省住建廳下達的西天尾鎮生活垃圾轉運站建設、完成黃石鎮和新度鎮兩座生活垃圾轉運站改造任務。同時開始建設并完善6個鎮(街)的120個村(居)垃圾處理轉運設施,確保全區100%的村(居)生活垃圾做到日產日清。到2016年,基本完成6個鎮(街)的120個村(居)垃圾處理轉運設施建設,啟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
其中,西天尾、黃石、新度和北高等4個鎮,收集的生活垃圾采用壓縮式垃圾轉運站處理。拱辰街道辦和鎮海街道辦,采用“收集車+移動站”模式或后裝式垃圾壓縮收集車處理,可選用5~8噸的運輸車輛。
2015—2017年,該區財政每年安排500萬元以上作為環衛設施建設和設備購買的獎勵補助資金。壓縮式垃圾轉運站和公廁建設在省級財政資金補助的基礎上,市、區兩級財政對壓縮式垃圾轉運站每座各補助40萬元,公廁每座各補助5萬元。(海都記者 陳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