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24日訊上周六3月21日,是農歷二月二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莆田市城廂區泗華村有在春耕節當天“搶豆腐丸”的習俗,該習俗持續了300多年。上周末,泗華村幾百人共搶“豆腐丸”,吸引了不少市民與游客的參與。
搶豆腐丸(圖片來自網絡)
據了解,莆田人有“做牙”的習俗,泗華村老人說,用聚餐祭祀等方式來祈禱來年無病無災,農田有好的收成。
據泗華村村民告訴記者,搶豆腐丸,主要是為供奉溪安祖社內吉祥廟相的神仙。村內還有一個傳說,在清末民初時,有讀書人看到村內“搶豆腐丸”的活動,認為一大堆人搶食“豆腐丸”有失文雅,就勸說村民停止該活動,結果,停止“搶豆腐丸”的那一年,村里收成不好,也有好多人生病,所以又被恢復。
據了解,“搶豆腐丸”的豆腐丸一般在前一天做好,晾曬在溪安祖社的庭院內。第二天,將多碗豆腐丸放在紅色托盤上,由三十幾個小伙子頂著,分別從三個地點供村民及外地游客搶奪,一般持續1小時左右。“我們還會用傳統的火銃作發令槍,槍響3聲后活動就正式開始。”村民說。
記者看到,火銃長約60厘米,很重,除4個火藥眼之外,還有1個用于點燃火藥的引線孔,每用一次就要重新填裝,十分麻煩。“搶豆腐丸民俗,起源于福建地區的農耕時令。”村民說,如今村內的年輕人住上了安置房,大多也不從事田間勞動,但是搶豆腐丸的傳統習俗依然被傳承了下來。(海都記者林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