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省政府公布我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八批)保護范圍,莆田市報恩寺塔上榜。
位于報恩寺中軸線上的報恩寺塔,與周邊建筑群融為一體。 全媒體記者 蔡昊 攝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8年,莆田市通過查閱文史資料、現場勘查、價值評估、專家論證和對比遴選,確定6處具有較高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報恩寺塔最終入選“國保”。
那么,報恩寺塔憑什么入選“國保”?昨日,記者跟隨莆田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調查隊員前往調查。
報恩寺塔屹立于東巖山報恩寺大雄寶殿與觀音殿之間的中軸線上,古樸渾厚,雕刻精美。古塔巍峨高聳,與古寺建筑群融為一體。經文物調查,報恩寺塔坐北朝南,是三層八角空心石構樓閣式,邊長4.4米,須彌座高1.2米,塔身通高約13米,占地面積49平方米。
近看,報恩寺塔須彌座的上下梟浮雕蓮花紋飾,上下坊浮雕卷草紋飾,束腰浮雕37只形態各異奔獅。遠觀,古塔造型古樸典雅,塔身各層疊澀出檐,每層四面開拱門,第一層塔門兩旁淺龕內浮雕金剛武士。文物調查隊員認為,塔門金剛力士造像和基座獅子浮雕頗具隋唐風格。
文物調查發現,報恩寺塔底層塔室內有石級通往第二層,塔室頂部是藻井式樣,塔頂的相輪塔剎用8根鐵鏈固定于塔頂角檐脊上。各層八角檐脊上還設置一尊鎮塔石佛。
根據《八閩通志》及歷代文人詩文記載,報恩寺塔建于宋紹圣年間。如今歷經近千年,保存完好,建筑結構穩定,作為報恩寺建筑重要組成部分,彰顯鮮明的地方特色。
文物調查隊員分析,報恩寺塔位于報恩寺的中軸線上,這在寺廟中較為特別。通常宋代佛塔的位置已不在寺廟中心,按照佛寺布局規律,可推斷報恩寺塔是在宋代之前古塔遺址上重建,地理位置及周邊環境得到完整保存,保持了早期佛寺空間布局的景觀形式。其代表了我國南方地區宋代樓閣式石塔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反映佛教文化在東南地區的傳播和興盛。
“報恩寺塔在形制特征、材料和工藝特點等方面保留了歷史原狀,可作為東南地區古建筑斷代的重要標尺,對于研究北宋時期的佛塔建筑、宗教文化、雕刻藝術等具有重要的價值。”文物調查隊員認為,報恩寺塔列入“國保”實至名歸。(全媒體記者黃凌燕)
延伸閱讀
莆田現存古塔
昨日,曾參與第二次、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市博物館原副館長、文博研究館員柯鳳梅介紹,莆田現存的古塔,除仙游縣楓亭鎮塔斗山上的天中萬壽塔創建于五代末之外,大多為宋、明時期建筑。
經過歷次文物普查發現,莆田市遺存的古塔質地上分為石、磚、木等,從形式分有仿木樓閣式、方形、寶篋印經式和復盆式等,類型上有塔、經幢、墓塔等,從結構分有空心可登高和實心無法登高的,從用途分有導航引渡、報恩、驅邪鎮惡、僧人圓寂埋葬等,充分體現外來佛文化與莆田民俗文化的融合。
重建于宋淳化三年(992年)的莆田城關鳳山寺塔是莆田市木塔的代表。這座木塔八角五層,通高近40米,各層有回廊,由于傾斜嚴重,在20世紀50年代初拆除,僅存石構塔基。
坐落于南山廣化寺東側的釋迦文佛塔,建于宋乾道元年(1165年)之前,每層佛龕頂嵌浮雕飛天,是我省仿木樓閣式石塔的精品。
石室巖磚塔是莆田市磚塔的代表,有方形七層,塔內空心。
莆田有代表性的經幢是廣化寺天王殿前的一對八角形經幢,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其中一幢無字,另一幢用楷書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咒》,石砌臺基、基座、墩座,幢剎和其他構件刻云龍、海水、仰蓮、復蓮等佛教紋飾,雕刻精美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