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市發改委印發通知,實施莆田市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十條措施,回應企業關切,提升市場經營主體獲得感,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通知指出,完善一圖監測機制。以“全市一張圖、全域數字化”進行營商環境監測,選取重要指標樣本動態預警,各級領導親自調度、高位推動。優化提升數字惠企平臺服務功能,匯集各級惠企政策,實現惠企政策精準匹配,力爭在全行業推廣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優化“親清惠企”服務企業體驗。
完善企呼我應機制。以“莆田企業家接待日”活動為載體,每月常態化開展政企對接會、茶話會、“同心·大家談”等活動,拓展政企溝通交流平臺。建立服務企業“110”機制專班,形成問題接收、協調分辦、跟蹤推進、介入調處、掛牌督辦、回訪評價的閉環機制,落實“優先服務、問題直通、專班協調、快速反饋”,推動涉企政策落地、問題解決。
完善招商專班機制。建立落實到具體責任人的專班工作機制,根據招商項目引進的不同階段和服務部門的職責,落實項目交辦、首問負責、屬地責任、否定備案、“容缺受理”“承諾開工”、閉環反饋和提級辦理的“一站式”服務,實現企業“全生命周期孵化”,解決企業實際困難,確保招商項目快速落地投產。
完善政務誠信機制。堅持政企交往“三要”“三不”原則,出臺的政策要落實、承諾的事項要兌現、簽訂的協議要履行;不對企業說不行,不給企業添負擔、不與企業打官司。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強政務誠信信息監測與預警。
強化園區服務保障。打造體制機制優、產業發展優、要素配置優、園區形象優、政策成效優的“五優”開發區。推進“標準地”出讓改革,探索新型工業用地(MO)出讓,每年滾動盤活不少于20%存量低效用地和30萬平方米閑置廠房。抓好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務,優化畝均產值監管。提升園區交通、教育、文體等配套服務。
強化人才服務保障。深化“壺蘭工匠”技能人才培育,推進產業鏈頭部企業實訓基地、職業技能提升實訓基地、技師學院訓練院平臺建設。重點提升10個企業職工技能培訓中心能力建設,深化校企合作,示范帶動產業鏈技能人才培養。
強化融資服務保障。加大“引金入莆”,做大金融集聚功能區,完善金融服務激勵機制。推動興莆產業基金充分發揮“基金+招商”“基金+項目”作用。優化“白名單”企業服務機制,提高“白名單”企業政府性融資擔保業務規模。引導銀行業機構完善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發展長效機制,縮短中小微企業融資鏈條。
強化政務服務保障。持續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無證明城市”“數據最多采一次”改革。優化工程建設項目無紙化審批、水電氣網聯合報裝等涉企事項辦理體驗。拓展“五證同發”“五優服務”“五即改革”服務模式,打造項目從簽約到投產“莆田速度”。
強化訴訟服務保障。為涉訴企業提供網上立案、跨域立案、在線鑒定、在線保全等更加專業精準的訴訟服務。推廣“法院+工商聯”“法院+商會”“法院+行業協會”“法院+貿促會”服務模式。針對涉企金融案件,形成以銀行協會、保險協會等為主體的協同聯調模式。設立涉企行政復議網絡申請專用通道,進一步暢通涉企行政復議辦理渠道。
強化監管服務保障。規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制定公布不予處罰、減輕處罰、從輕處罰和免予行政強制等四類事項清單。深入推廣“綜合查一次”制度,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一次到位”。全面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實施“輕微免罰”“首違不罰”等措施,倡導開展教育、勸導、警示、約談等執法方式。為初創企業創造寬松的環境,對新經濟模式市場主體的一般違法行為給予合理的“審慎觀察期”,做到“無事不擾”。
通知還明確任務清單,要求市直各牽頭單位認真細化工作措施并扎實推進,各縣(區、管委會)結合實際制定相應配套措施并協同落地見效,持續優化我市營商環境,提升市場主體滿意度。(全媒體記者黃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