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落地,讓幾家歡樂幾家愁。歡喜的是,終于可以名正言順的再生一個;憂愁的是,生一個孩子已經很辛苦了,再生一個壓力太大了。那么,到底是生還是不生呢?筆者就此采訪了幾位市民。
■幸福來得突然,父母們很糾結
在涵江區機關工作的徐女士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出生的,她很喜歡孩子,家里經濟條件又好。早在單獨二孩政策落地時,她就想要辭職生二孩,可是,當幸福真正來敲門時,她又猶豫了。她的孩子已經讀六年級了,現在就是馬上行動也要明年生,兩個孩子相差十來歲,哪來的共同成長?更讓她吃驚的是,孩子聽他們夫妻倆談論生二孩的事時,馬上說,“媽媽,我不要弟弟妹妹,求你別生了。”兒子的態度讓她很躊躇,擔心再生二孩會對兒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幾天來,筆者在隨機調查中發現,許多70后的父母都和徐女士一樣很糾結。大部分人表示,要是政策早5年落地就好了,她們會考慮再生。如今自己年紀大了,父母身體也不如以前,再生一個孩子會把目前的生活都打亂了。但是,80后的父母認為一切隨緣。夫妻雙方都不是獨生子女的80后黃先生認為,再生一個孩子會帶來較大的生活壓力,但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還是要生。而早就享受“單獨二孩”政策的80后王女士則表示,“一切隨緣,兩個孩子或許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懷上了就生。”而剛進入生育期的90后有一半辣媽們表示,不是太想生二孩,因為她們追求生活品質,不大愿意過自己挨苦也要多生養一個孩子的生活。
■如果有了二孩,生養成本太大
俗話說“生兒容易養兒難”,隨著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她們的生育觀念也悄然改變。大多數城市女性認為,與其艱難地養二孩,不如專心養一孩并善待自己。那么,倘若生二孩,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到底要花多少錢呢?
筆者了解到,孩子的生養成本主要由分娩、養育、教育三大塊組成,有人初步計算,成本至少在四五十萬元,如果“富養”則要更多。孩子出生之前,就要花費2萬元左右,主要是孕前檢查、營養品購置、生產費用。在新生兒階段,用于奶粉、營養品、早教、衣鞋等日用品的購置需要3-5萬元;幼兒階段,孩子的休閑娛樂、學費、生活費等花費約為6-8萬元,小學階段的花費約為9萬元,中學階段的花費可達到12萬元,大學階段學費、生活費等日常花費約為15萬元。有的孩子大學畢業后,還要出國深造,再加上給孩子買房、結婚的費用又得幾十萬。所以,不少父母感嘆:現在可以生二孩了,但是“養得起”嗎?
家住涵江大地陽光城的吳女士,去年剛生了“單獨二孩”,她明顯感覺到,第二個孩子出生后家庭支出猛增。由于父母身體不好幫不上忙,老二出生后,她辭了職在家帶孩子,不僅原來的月收入沒了,每個月還要花數千元買奶粉、尿片、衣服、玩具等,而且孩子長大后,在教育上花的錢將是雙倍的。此外,時間精力等成本無法估算,因小孩出生給工作升遷帶來的影響也無法估算。“一個孩子太孤單了,兩個孩子可以學會分享、溝通、協作,也可以互相照顧,而且以后他們照顧老人的壓力也不會太大”。吳女士說,一想到這些,她就累并快樂著。
■期盼加大公共資源的投入
生不生二孩,如今決定權在每家人自己手里。而“養得起”還是“養不起”,這里面既有家庭因素,也有社會因素。許多人呼吁,期盼國家加大民生投入,有針對性地配置相關公共資源。
筆者從涵江區衛計部門了解到,從2013年實施單獨二孩政策以來,全區符合政策可以生育二孩的單獨夫婦中,已生育二孩的夫婦不到50%,說明全社會生育觀念有所改變。據此推測,當下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也不會馬上帶來井噴式的人口增長。長期從事婦女兒童工作的陳女士認為,放開“全面二孩”會帶來一定的人口增長,這對我市醫療、教育等各個方面都是一次考驗,政府應該在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加大投入,以應對這些變化。
采訪中,社科界人士認為,“十二五”期間社會保障網已初步編織起來,而醫改、教育改革、社會保障改革等重大改革目前也推進到攻堅階段。隨著全社會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穩步提高,將由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來提供“養二孩”的社會醫療教育保障基礎,將由更體現機會公平的就業環境為“二孩”提供成長的未來通道,將由每一個家庭獲得的更穩定就業、更多收入來增加“養二孩”的家庭內部底氣,所以說,“養不起”實質上是相對的。(林亦霞 朱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