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平潭金井片區漁莊村的中國鱟科研基地內,科研人員正專注培育一種特殊的藻類——這是中國鱟幼體的關鍵食物。
中國鱟
這項看似微小的科研工作,背后承載著平潭為拯救“海洋活化石”——中國鱟而展開的生態保衛戰。近年來,平潭正通過科學保育與生態修復,為中國鱟這一瀕危物種構筑生命防線。
中國鱟幼苗
“在我小時候,退潮時,泥灘隨處可見中國鱟,現在就很少見了。”當地漁民回憶道。
中國鱟,也叫中華鱟,已在地球上生存了4億多年,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其罕見的藍色血液具有很高的科研和醫用價值。
觀察水位情況
據基地工作人員介紹,中國鱟的繁殖期在每年5到8月,生長周期很長,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且自然繁殖成功率較低,加之人為因素的影響,導致中國鱟的種群數量不容樂觀。為此,平潭正積極推動做好中國鱟的幼苗培育研究工作,為中國鱟培養“新兵”,并通過每年的幼苗調查工作掌握種群的動態變化。
與此同時,平潭連續多年組織開展系統性增殖放流,2018年至今累計向海域投放182.5萬尾中國鱟幼苗。“平潭十分重視中國鱟的保護工作,每年開展放流工作之前都會做足調查,用來放流的鱟苗規格及數量也都有嚴格要求。”實驗區農業農村局漁業處工作人員鄒雙燕說,此外每年放流工作還會邀請領域內權威專家協同參與,確保科學保育。
鄒雙燕認為,提高公眾對中國鱟保護的意識也是一項重要工作,可以通過媒體宣傳、科普教育活動等形式,讓群眾一同守“鱟”美好未來。(作者:丁云 江信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