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澈起來了、污染源頭堵住了……近段時間以來,通過對東溪西溪水體采取溪流清淤、生活污水截污、內源生態修復及生態補水等措施,東溪西溪小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初見成效。根據水質監測結果,東溪西溪在10月份的水質監測中首次消除劣V類。
智慧技術
增強水體“免疫力”
6日下午,記者在西溪霞嶼村段看到,水下布設了不少方形人工礁石,水流充沛,淤泥堆積現象已經消失。
東溪西溪流域現狀
“在達標控源截污的基礎上,我們往水體內投放人工礁石,實現生態修復。”福建省湖庫流域生態修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映津說,由于兩旁生活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匯入,曾經溪流水質嚴重超標。今年以來,施工單位通過機械清淤等方式,使這里的水質有了一定的改善。
為了實現黑臭水體的長治久清,施工單位對溪流采取以數字智慧水生態修復技術為基礎的水生態修復措施,使水環境恢復生機和生態功能,回到自我修復和自我凈化的生態水環境。
據介紹,數字智慧水生態修復技術首先根據測定的水體化學、生物等指標進行綜合分析。水體中布設具有調節生態因子功能的生態礁、陣列可控納米溶氧盤、微氣泡及微納米氣泡擴散器、湖庫流域生態因子及基因表達納米調控設備等對水體進行修復。
“生態礁石系統中配套有納米溶氧設備,實現污染物濃度下降、底泥削減等目的,最終控制內源污染。今后無需重復清淤,水質會越來越好,溪流的水體自然免疫系統會越來越強,水體的自凈能力也會不斷提高。”林映津說,經過綜合整治,根據10月的水質監測結果,西溪已達到Ⅳ類水質標準,東溪達到Ⅴ類水質標準。
綜合施策
全面提升水環境
記者從區環土局了解到,今年以來,我區啟動東溪西溪小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多管齊下,在疏浚淤泥、生態修復、污水管網建設等方面綜合施策。
今年6月1日進場開展河道清淤施工,于8月17日全面完成東溪西溪清淤(全長約10870米),共清淤約19萬立方米。目前,上游農村5個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正在抓緊施工,現已完成中樓村、韓厝村、正旺村的土建部分,力爭本月底完成5個設施的調試運行。
此外,我區還推進項目外的其他整治工作?;就瓿蓶|溪流域內平潭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容工程建設,處理能力在原2萬噸的基礎上再增加2萬噸。完善東溪流域老城區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已完成翰英中學、老城區舊街、江仔口、洗布溪、北門村段5個匯入東溪的污水明溝的截流納管改造。建設東溪末端濕地,進一步凈化平潭污水處理廠尾水后再排入東溪,目前濕地部分已建成并進水,正在加快濕地前端反硝化等設施建設。同時,完成東溪西溪上游農村三格化糞池建設,共新建966個三格化糞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