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桂榮,1981年出生,臺灣嘉義人與彰化人的“混血”,他笑稱自己有著四分之一的臺灣原住民平埔族血統,四分之一的客家人血統,二分之一的閩南人血統。
他在臺灣上大學,美國念研究所,大陸讀博士,還娶了大陸妻子。他篤信媽祖,有救生教練證,所以愛海,愛玩水,一到平潭就深深被平潭的海島風光所吸引,更想在平潭建立屬于自己的“兩岸共同家園”,雖然這些都還處在“想”的階段,但他已“立志”要讓更多人知道平潭這個地方。
許桂榮正在講述自己在平潭的經歷
看特別的平潭 從陌生到震撼
“綜觀實驗區的政策優勢與制度現況可以發現,實驗區許多的政策與制度幾乎是為臺灣人民‘量身訂做’,而且特殊的是,有別于一般的經濟區或自貿區僅專注于經濟與貿易的促進,實驗區的制度亦包含兩岸社會、教育、文化、醫療的交融,在這樣的功能定位下,突顯了實驗區綜合實驗的特質。”這是許桂榮在他2015年的博士論文中所寫的一段話,在他看來平潭綜合實驗區政策和定位的特殊,造就了這座“比特區還特”的城市。
“在這之前,我的確不知道平潭這個地方,因為我的博士生導師是福建人,在大陸念博士時,他建議我的博士論文選題以平潭為研究對象。我這才知道原來在海峽對岸,還有這么一座‘比特區還特’的城市。”
三年前,許桂榮開始在中國政法大學學習比較法學,他的導師柳經緯來自福建壽寧。2011年3月,國家發改委發布《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指出要將實驗區建設成一個有著大陸同胞與臺灣同胞一起生活、一起建設、一起發展、一起探索的共同家園。這一改變,引起了兩岸學術界的關注,也將許桂榮的人生軌跡導向了平潭。“因為當時研究平潭的還是以大陸學者為主,而我的導師就希望我從一個臺灣人的視角,去重新挖掘平潭。”
就這樣,2014年,許桂榮第一次踏上平潭的土地。第一眼,平潭處處是工地,充滿著新城的朝氣。第二眼,平潭天藍海藍,銀灘怪石,風景旖旎。“‘震撼’是平潭留給我的第一印象,不光是這里的自然風光和高標準的基礎建設,通過進一步的了解,我還發現已經有許多的臺灣人在平潭扎根創業,書寫屬于自己的平潭故事。”許桂榮告訴記者,當時他給平潭的評價就是“大有可為”。
兩岸視野寫論文 對岸民眾看好平潭
臺胞集聚,政策開放,為許桂榮的博士論文研究,提供了極佳的研究樣本。“我的論文選題主要是探討兩岸視野下平潭的法律制度構建,通過梳理兩岸政策、歷史的變化,構想兩岸共建機制、實驗區基本法等問題的設計框架。”
在許桂榮的研究看來,實驗區以打造兩岸共同家園為目標,是希望兩岸人民在此相處愉快,也希望臺灣人民的生活圈以平潭為入口擴及平潭、擴及海峽西岸,借著兩岸人民的交流、共同發展、彼此借鑒,共建一個美好的共同家園。
然而臺灣民眾是如何看待平潭的呢?許桂榮選擇在臺灣地區新北市與往返臺北——平潭之間的高速客滾輪“麗娜輪”上,針對臺灣地區的居民對于實驗區相關問題進行訪談,在臺灣地區受訪的七例中,僅有一位沒聽說過實驗區,而全部受訪者都覺得有機會愿意到實驗區看看。
“這些都說明,在民間,臺灣同胞對實驗區的成立,是持積極態度的。”許桂榮說。
從研究到扎根 與平潭一同前進
2015年,畢業在即的許桂榮再次來到平潭,做論文的最后實地研究。“再來的時候,平潭又是一個新的面貌了。”許桂榮說,這些變化,使他改變了最初將平潭作為研究對象的想法。“當時我就開始評估,未來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在這里創業。”
2016年,許桂榮的博士論文在臺灣被修訂出版,他也再次來到了平潭,而這次,創業的想法終于成為現實。
9月,平潭登峰商務咨詢有限公司在平潭臺灣創業園落地營業。在公司一進門的位置,“平地高樓足下起,潭人跬步上君峰”的對聯格外醒目。“寫這副對聯,是希望平潭和我的公司都能夠腳踏實地一步步地有所長進。”
“兩岸的文化是相同的,所以在平潭生活的這幾個月還是十分適應的。”許桂榮告訴記者,他十分喜歡平潭的美食“天長地久”,而在工作之余,他還吹長笛,到臺創園免費提供的娛樂室K歌,“可能最不適應的是聽不懂平潭話吧。”許桂榮說,“但我最近也努力在學。”
從對平潭一無所知,到走進、研究、了解、扎根,許桂榮的“平潭情緣”展現的是普通臺灣民眾對“兩岸共同家園”的認同與踐行。在許桂榮近期的朋友圈中,記者還看見他寫下“平潭加油,我會陪你!”的字樣,并轉發“接力,我是平潭人,我為平潭代言”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