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平正對患者說明病理及治療方法
一說到平潭的中醫師,恐怕很少有人不認識潭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林平醫生。行醫33年,憑借著過硬的專業素質和優質的服務意識,林平早已擁有著良好的業界口碑和聲望,他也因此多次榮獲區“衛生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平時求診林平的排號病人也自然不少,一些島外甚至省外的患者都慕名前來求醫。記者特意挑在臨近下班時間前往,卻仍看到滿室的候診患者。
為方便學生
主動申請周末加班
林平的辦公室位于潭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三樓中醫館內,古樸雅致的環境除了增添了不少古韻氣息,也讓來此就診的病患顯得格外安靜。在林平辦公室的門上,一張紅色公告引人注目:“為方便廣大群眾就診方便,林平醫生12月3日加班半天”。這加班的半天,原來是林平醫生為了方便上學的學生群體周末就醫,特意主動申請每周六加班半日。
沒有印象里老中醫鶴發白須的刻板形象,坐在辦公桌前的林平,一身白袍顯得尤為儒雅溫和,即使病人一個接著一個,他的臉上也始終帶著笑容。“中醫里常說‘氣滯則血淤’,你平時可以買點玫瑰泡茶。飲用之前先聞聞花茶的香氣,然后再喝,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你焦慮的心情。”經過望、聞、問、切一番細致地檢查過后,林平給病人開出一劑良方同時,還會耐心地對其中的中醫原理進行講解。
“林醫生忙起來經常連早餐都來不及吃。”身為同事的中醫醫師鄧雪芹告訴記者,林平平均每天要接診四五十位病人,多的時候一天能達到六七十位,甚至常有病人早上提前半小時前來排隊。為了盡量照顧到所有的病人,提早上班和延遲下班時間,也成了林平的家常便飯。
扎根基層
堅持抽出工資“充電”
“學醫三年,謂天下無病可治;行醫三年,方知天下無方可用。”在一次醫藥論壇上,某位專家的一席話讓林平醫生一直謹記在心。林平心知,中醫內蘊深厚、博大精深,需要看經典、跟名醫,更要多臨床實踐。
1983年,林平初出茅廬,選擇在鄉鎮衛生院工作。當時名不見經傳的他,幾乎沒人找他看病。但林平沒有絲毫氣餒,依然穩扎穩打,他深信,只有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才能學習到中醫的精髓。
在八十年代,基層工作艱辛,獲取資料也十分不易,但林平仍然堅持從每個月38.5元的工資中抽出5元,用于購買中醫典籍和雜志。
“多學習,才能及時掌握中醫的發展新動態、新技術、新方法。”林平說。膽大心細的他,在研究中醫理論和實踐積累中,大膽創新,將古方今用并推陳出新。中醫的理論基礎加上西醫的診斷,多年來,林平逐漸為眾多身患疑難雜癥的病人,一一解除病痛的折磨。
從醫33年
從未接到一宗投訴
別看平時林平接診的病患多,他都能夠不急不躁,耐心對待每一位病人。工作的33年里,林平從未接到過一宗投訴。在治病同時,林平還時常會給病人傳遞“健康”的生活理念。
作為一名醫生,林平還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讓病人少生病”。他認為,醫好一位患者,既能免去病人飽受病痛的折磨,也能為一個家庭免去經濟和精神上的折損。在給病患開藥時,他從不開大處方,總在琢磨著如何既能保證療效,又能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能夠發揮傳統醫學的精髓,又能讓病人在少花錢的情況下獲得健康,這正是我所追求的。”林平說。
醫者仁術,大功無利。林平家境優渥,家人也曾忍不住埋汰他,當基層醫生又苦又累又不賺錢。“當醫生不可能成為物質富翁,但卻能成為一名‘精神富翁’。”林平說,他最欣慰的一件事,就是每天都能收到上百句的“謝謝”。這些感謝不僅出自病人之口,還來自病人家屬。甚至去菜市場買菜,他都能遇上曾經的病人向他問好致謝。
工作之余,林平還是潭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義工。工作之余,他也會到福利院和敬老院,為老弱病殘免費診療。面對一些行動不便不能到醫院就診的病人,林平還利用休息日上門診治。“每次看到病人因為身體恢復健康而露出笑容,我都感到特別滿足。”林平說。(記者 翁愷悅/文 蔡起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