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泰雅人的頭目朱倚諒說平潭的古閩越族和臺灣泰雅人在出土文物的圖騰、風俗習慣、用膳器皿、祭祀等方面有相似之處。他打算在平潭建一個文史館,“要把平潭老歷史的東西找回來”,還將展示臺灣文化,“在平潭看到臺灣”。
臺胞朱倚諒
要把平潭老歷史的東西找回來
銀絲長發(fā),聲音洪亮,在兩岸網友《詩經》詠誦會現(xiàn)場,滿腔熱情地為我們朗誦《小雅·出車》的,是臺灣泰雅人的頭目朱倚諒。
左為朱倚諒,右為韓曉凌
朱倚諒一直致力于文化傳承工作,曾多次來平潭,對平潭的歷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之前也專程來平潭網錄制“品讀詩經”的第4期《樛木》。
“今天受邀來朗誦詩經,再次感受到中華文字之美、文化之深遠。”朱倚諒說。
朱倚諒說,平潭的古閩越族和臺灣泰雅人在出土文物的圖騰、風俗習慣、用膳器皿、祭祀等方面有相似之處。他打算在平潭建一個文史館,“要把平潭老歷史的東西找回來”,還將展示臺灣文化,“在平潭看到臺灣”。
“早些時候,平潭的衣服都是黑衣或藍衣,褲子沒有皮帶,有很大的褲腰,因為這樣的話,落海的時候,衣服浸濕可以浮起來,就像救生圈。衣服要經過24道染色工序才能制成,但是現(xiàn)在年輕人都看不見了,所以我們要做個展示。”朱倚諒說,文史館將把古文化與現(xiàn)代科技結合,在食、衣、住、行、樂等方面,做不同程度的展示。
“透過這樣的故事敘述,不止讓平潭居民了解平潭歷史,也可以讓游客知道平潭是個有文化底蘊、有歷史背景的島。”
平潭臺商薛清德
期盼兩岸和平統(tǒng)一無戰(zhàn)爭
“期盼兩岸和平統(tǒng)一無戰(zhàn)爭,期盼祖國強大永享太平。”臺商薛清德在朗誦詩經《國風·邶風·擊鼓》時,發(fā)出這樣的心聲。
左為薛清德,右為林云
“《擊鼓》講述的是衛(wèi)國討伐鄭國時期的故事,表達了久戍不歸的士兵對戰(zhàn)爭的怨恨以及對遠方親人的思念。”薛清德說,雖然這是他首次登臺朗誦詩經,但還是被詩中表達的對戰(zhàn)爭的抵觸情緒所感染,因此他發(fā)出了要銘記歷史之痛這樣的感悟。
“作為長時間居住在平潭的臺胞,對這樣的文化傳承活動,我們應該義無反顧地參與到其中。這次到場的臺商朋友大約有30人,另外還有一大批臺商的好友和家眷也通過網絡直播關注此次活動。”薛清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