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斷腸草的下廩羊
福建羅源縣碧里鄉有種奇特的山羊,它的名字就叫下廩羊。下廩羊不但全身是寶,最為奇特的是,它喜歡吃劇毒的斷腸草。下廩羊名聲在外,供不應求。但其養殖數量在急劇減少,而過冬難這個嚴峻的生存問題一直制約著下廩羊的規模化養殖。
吃斷腸草,奇羊藏身大山中
素聞羅源碧里鄉有愛吃斷腸草的奇特山羊,昨日下午,記者前往角里村的養殖基地一探究竟。走進大山深處的養殖基地,便看見上千頭下廩羊正在細細咀嚼著斷腸草。看著自己辛苦“拉扯”大的山羊正在享受美餐,基地技術員孫啟河一臉欣慰。
村民告訴記者,斷腸草在碧里一帶特別多,人誤食了會出人命。但是,斷腸草對于下廩羊來說卻是美味佳肴,而且羊吃了斷腸草后會長得很快。據說要是人誤食斷腸草,可用羊血來解毒。
據了解,下廩羊是羅源碧里鄉碧里村、西洋村、廩頭村、廩尾村、溪邊村等鄉村養殖的一種山羊的統稱。作為當地獨特的一個品系,下廩羊明顯的外表特征是個頭較小、肚皮長白毛。當地的老人介紹,下廩羊養殖歷史悠久。500年前,碧里的祖輩到此地落戶時就已經有下廩羊了。
名聲在外,養殖數量不斷減少
下廩羊不僅有愛吃斷腸草和羊血解毒的獨門絕技,而且它的肉還無膻味。山羊的養殖區域地處沿海,海上帶著鹽分的水汽浸潤山上的青草,而鹽又是羊飼料中重要的礦物質。“時間一長,羊肉的膻味也就沒了。”村民告訴記者,下廩羊喜歡爬山吃草,因此羊肉緊實,口感極佳。
隨著名氣漸長,下廩羊漸漸成為當地一項特色產業。“屠宰后,下廩羊肉的價格可以達到每公斤八九十元。”村民說。
碧里下廩羊名聲在外,可如今養殖數量較以往減少很多。據悉,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當地下廩羊養殖數量達到萬頭以上。而如今,長期放牧導致牧草日益減少,下廩羊僅有四五千頭。一到冬天,滿山遍野的草都枯萎了,沒有羊吃的飼料。5個月的圈養季節里都很難找到草料,羊群只能忍受饑餓。去年只能從北方運輸草料過來,但是成本太高了。今年只好殺掉六七百頭成羊來減少食料。
記者從碧里鄉政府獲悉,他們曾經設想組織鄉里一部分人去養下廩羊,但是村民們都擔心養羊技術不過硬和生長周期太長,積極性不高。另外,很多村民轉型做海鮮養殖,山羊養殖數量仍在不斷減少。
(《福州晚報》供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