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報記者 陳建輝 謝向明
實習生 陳維曦 文/圖
全劇排練了一個多月
黃笠藍衫、花巾銀鏈,惠女服飾鮮明艷麗
▲待嫁新娘,閨房獨舞,浪漫唯美的舞臺氛圍,讓觀眾憶起美好愛情
▲火樹銀花,張燈結(jié)彩,睇燈新游,月下定情 (《古厝娶某》大結(jié)局)
聽!古城再吹文化號角 一部戲究竟能承載多少東西?一個劇本,幾場布景,數(shù)十演員,幾百觀眾?
遠遠不止!對閩南新戲《古厝娶某》來說,規(guī)模看似“精致”的它,所承載的,卻是一座城市,十年探索,百千民俗,無底市場。
本月底,由
泉州市政府傾力打造的歌舞劇《古厝娶某》將正式與市民見面。隨后還將在南音藝苑進行常態(tài)化演出,主打面向來泉游客。政府及各界人士紛紛寄望該劇能在打造
泉州旅游文化新名片、推動泉州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等方面,有一個新的突破。
事實上,近十年來,政府在推動泉州旅游發(fā)展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努力與探索。從連續(xù)舉辦六屆旅游節(jié),到成立溫陵女子南藝坊,再到打造文化大戲《光明之城》,以及如今新推的《古厝娶某》,這其中清晰可見,泉州市政府一直想打造出一臺能真正包容
閩南文化精華的“節(jié)目”,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讓游客愛上泉州。
而這出“節(jié)目”,還應該在哪些方面繼續(xù)努力,循跡怎樣的運作模式,才更適合泉州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
【臺前】
閩南新戲華麗登場
4月11日晚,南音藝苑,《古厝娶某》內(nèi)部首演。臺下,靜悄悄一片。滿座的人,都屏氣凝神,盯緊了舞臺,生怕錯過瞬間的精彩。腳本作者蔡湘江坐在角落里,思緒萬千。
身為泉州市文廣新局副調(diào)研員和市舞蹈家協(xié)會主席的他,去年接到該劇的編寫任務。任務定調(diào)很明確:如何把泉州元素糅合成團,展現(xiàn)給來泉游客,讓他們感受到泉州古代民俗文化的精華?
泉州元素?那太多了!惠女、南音、梨園、木偶……可該怎么串聯(lián)呢?“婚娶!全世界都有,但風格各異,尤其泉州更是獨特。”蔡湘江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靈感,醞釀了一個月,操刀僅一星期,就寫出了腳本,一氣呵成。
泉州市政府相當給力,很快就從上海歌劇院請來了總導演信洪海,負責執(zhí)導《古厝娶某》。信洪海很興奮,他指出,婚姻話題熱鬧喜慶,人人都感興趣,加上閩南文化獨特,劇本拍起來,非常有看點。作為主力表演團隊的泉州歌舞劇團,也興奮起來。泉州歌舞劇團團長陳偉亮介紹說,該劇在硬件上很舍得投入,采用了LED大屏幕技術,用現(xiàn)代手法詮釋演繹,使舞臺上的演員與背景畫面互動起來,效果相當出彩。
這是一場還沒正式首演的閩南新戲,但對于市場前景,業(yè)界都看好。7日晚,《古厝娶某》首次內(nèi)部彩排,泉州市副市長潘燕燕到場觀看并評價:“場面非常壯觀,年輕演員的演技也非常到位,有很強的美感,將閩南文化精華都演繹出來了。”她同時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鼓勵主創(chuàng)團隊“還需繼續(xù)努力,一定要讓外省、外地和外國的人都喜歡看”。
【幕后】
開始注重投入產(chǎn)出 《古厝娶某》的亮相,將人們的記憶拉回了2006年的《光明之城》。兩劇同是泉州市政府精心打造的文化大戲。從腳本作者、演員到導演等,《古厝娶某》都脫胎于《光明之城》。只是從規(guī)模上看,《古厝娶某》顯得更“小巧玲瓏”些。
不過,對于《光明之城》這一曾經(jīng)背負不少“光環(huán)”的大戲,如今愿意提及的人不多。2006年在試演期間,作為當年的旅游文化重點推介項目,在進行市場化運作后,因演出地點較偏遠和交通不便,“票房”并不理想,不到半年時間,這出花費數(shù)百萬以上的大戲就慢慢淡出了公眾的視線。
“演出成本較高,觀眾又不多,就不太容易生存下來。”陳偉亮說,《古厝娶某》目前每場演出成本為1萬元左右,而當年《光明之城》的成本卻是它的2倍左右,投入和產(chǎn)出,出入很大。另有旅行社方面反映,在閩南線路游中,泉州只是個“過境地”,導游一般只帶著游客去一下開元寺和老君巖,吃完午飯,就直奔廈門,沒幾個愿花錢花時間,去看一場看不太懂的戲劇。
對此,《古厝娶某》主創(chuàng)團隊介紹,此次新劇總結(jié)了以往嘗試的經(jīng)驗,進行了相應的改進。首先,選題為閩南民間婚俗,容易勾起游客的觀賞欲望,讓游客“看得懂喜歡看”。其次,采用小成本大制作的方式,只有30個演員,演出時間也縮短為1小時,并運用先進的LED大屏幕技術,提升舞臺效果,將演出地點選在韻味別致的南音藝苑,交通也方便,看完戲后,游客還有充分的時間欣賞唯美夜景,或去附近逛逛熱鬧的中山街和美食街。
【探討】
游客文化消費份額太少 打造一枚旅游文化品牌,常被視作破局的一把鑰匙,對此,泉州市政府一直在探索。
1999年,泉州市政府首辦旅游節(jié),一辦就是連續(xù)六屆,每一屆的主題都不一樣,幾乎涵蓋了泉州所有的旅游資源。2004年,鯉城區(qū)文化館又打造出溫陵女子南藝坊,試圖用現(xiàn)代時尚藝術舞蹈,來展現(xiàn)傳統(tǒng)南音文化的魅力。可市場化運作后,當年五一節(jié)在清源山演出售票時,就遇到了冷場。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狀,讓來泉游客不再只是“白天看廟,晚上睡覺”,是擺在旅游和文化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
事實上,泉州并不缺旅游資源:惠女、南音、提線木偶……旅游部門信息顯示,泉州共有80多家星級酒店,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快捷酒店和商務賓館等,共有4萬多張床位,而總體入住率都在80%以上,也就是說,每天都有3萬多名游客在泉過夜。
但泉州市旅游局局長張錫坤指出,來泉游客主要有兩部分,一為跟隨旅行團的游客,另外就是散客。后者以商務游客為主,占了絕大部分比重,他們在泉州逗留時間較短,除商務活動外,空閑時間、消費構成集中在吃住及購物娛樂方面,能分配給文化消費的部分很少。
“缺專業(yè)文化營銷團隊。”鯉城區(qū)文化館館長黃志軍說,這是泉州旅游發(fā)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作品制作方面,泉州并不差,政策扶持也有,東西也做出來了,卻沒有一個成熟的專業(yè)團隊來包裝營銷,這是不夠理想的地方。
“戲外功夫也很重要。”總導演信洪海說,目前做得較好的是桂林的《印象劉三姐》,這部桂林山水實景大型演出,早已成為桂林的旅游名片,而泉州需要做的“戲外功夫”很多,比如更有力的旅游扶持政策等。泉州建發(fā)國際旅行社總經(jīng)理楊巍也認為,劇拍出來,還需要深入的市場化運作,在推介方面,應積極讓旅行社等機構參與其中,共同做好城市形象宣傳。
看!從廟堂到江湖 文化這東西,或可粗分為兩個陣地,廟堂和江湖。坊間也道作官方與市場。
探班《古厝娶某》之前,先與朋友聊起了廣為民眾所喜愛的
閩南語流行歌曲《內(nèi)山姑娘要出嫁》:“嘿咻嘿咻嘿咻嘿咻,深山內(nèi)迎花轎,鼓吹八音玲瓏叫,內(nèi)山也姑娘呀,坐轎要出嫁……喂!扛轎也啊!稍等哦……”
歡快的曲調(diào),嬉皮的歌詞,唱出了姑娘出嫁,情哥追情妹的嬉皮場景;別看是閩南語,卻一遍遍吸引著年輕人追捧傳唱,經(jīng)久不衰。
——文化在這里,滿透著江湖的味道。
如今,一出古時閩南娶某的場景,將在泉州的文化戰(zhàn)線上完整再現(xiàn):紅甲吹、打四轎,閨蜜伴夜、教人孝,烏巾蓋頭、背身相見百年好……這出名為《古厝娶某》的舞臺劇,采用閩南獨有的歌舞形式,講述了古代泉州女子出嫁的整個婚俗過程:迎親、出轎、上頭、過火盆、入洞房等,煞是“專業(yè)”。
值得關注的是,整出歌舞劇還將南音、木偶戲、梨園戲等泉州傳統(tǒng)文化元素,以及許多不易傳播、列入保護范疇的“非遺”草根文化,巧妙地糅合進來,搬上了現(xiàn)代化的舞臺,用心良苦,實屬不易。
——文化在這里,便有了廟堂之大氣。
這份大氣,泉州從未放棄。事實上,從2006年盛裝打造的大型歌舞劇《光明之城》,到即將亮相的《古厝娶某》,泉州一直在嘗試用一種更為立體、出彩的方式來傳播閩南文化,推介刺桐古城。
以文化推動旅游,腳步不曾停過一步。正如《古厝娶某》編劇蔡湘江的夢想:“我們就是想做出一臺有
閩南特色的民俗表演,有閩南韻味的方言名稱的歌舞,讓人一看就難忘,人人都能看得懂,人人都喜歡看!”
那味道呢?廟堂上的舞臺劇,更需要的是江湖的認同。正如《內(nèi)山姑娘要出嫁》的流行一樣,我們盼著這部新戲,能被年輕人所悅聽和熱捧。那時候,泉州文化,還能不繞梁三日,愈久彌香嗎?
責任編輯:鐵板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