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厝邊記者
陳麗娟 田米 文/圖
灘涂后面都是高樓大廈,這里也將成為商業街區
何金珠希望繼續祖輩留下的生活
在爛泥里艱難行進,討海并不輕松
▲滿滿當當的收獲,賣掉后,生計就有著落了
天空泛起魚肚白,38歲的何金珠早已起床,套上防水褲,下海灘挖海蟶。忙碌幾個小時,她還要回家簡單洗個澡,挑著一早上的收獲,往菜市場趕。這樣的生活,她已經延續了20多年。
自小,何金珠就生活在豐澤城東街道鳳嶼社區。這些年來,小漁村周邊已是摩天大樓,城市化的腳步,讓討海的日子慢慢到頭了。本月下旬,鳳嶼社區一期安置房就要交房了,再過不久,她家所在的二期改造拆遷也將啟動,改造成商業區。許多人想著外出打工,或者做點小生意。可何金珠和一些漁民還是希望靠著海洋的饋贈,一如他們的祖先那樣生活著。
上周五,陽光明媚。早晨9點半,何金珠已在海灘上挖了3小時海蟶。而此時,我們剛抵達鳳嶼社區唯一的碼頭。在烏嶼邊防派出所幫忙下,乘漁船沿海灘出行。
退潮的海浪顯得乏力,一群白鷺停在沙灘上,用長長的喙試探著沙灘上每一個細小的縫隙。
“咦,海灘上那些成群的小三角石塊是什么?”聽到有人提問,打了一輩子魚的船主人老王笑了:“那是村民們種的,種一年就可以收獲海蠣了。”擔心受海水漲潮退潮侵蝕,石塊就豎成三角形,比較牢固。
漁船繼續往前,海天連成一線,就到了何金珠挖海蟶的地方。她遠遠地跟我們打招呼,拖著滿滿三籃子海蟶,慢慢走過來。說話空隙,她也一直清洗著滿是淤泥的海蟶,臉上盡是滿足。她計算著:早上差不多挖了50斤,一斤賣10元。今天的生計,算是有著落了。
丈夫在外打工,何金珠自個兒討海已有20多年光景,有時早上三四點就要起床,可對何金珠來說,這樣的生活清苦而滿足。
回來的船上,正當我們感慨海的美麗時,隨行的社區干部王鴻家說:“討海的日子并不浪漫。”村里大部分人都以討海為生。要不丈夫出海打魚,妻子在海灘討海;要不丈夫外出打工,妻子在海灘討海。
就是這樣的生活,讓不少人蓋起了小洋房。小漁村,也慢慢淹沒在周邊的摩天大樓下。本月下旬,社區一期安置房就要交房了,二期也馬上要拆遷了。按照規劃,今后這里將打造成商業區,這樣古樸的討海生活還能持續多久,村里人也不知道。
漁村的變化,不少人也跟著動了心思。有人想外出打工,有人想做點小生意。這不,何金珠的丈夫就籌劃著到一期的安置房租個店面,開間雜貨鋪,告別漁民生活。可何金珠不那么想:“我又不識字,討海也是祖輩留下來的,我就喜歡討海。”還有一些漁民說,他們要堅持到沒海可以討時,再做其他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