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圖(請作者聯(lián)系早報領取稿酬)
市場上的假魚翅
血燕神話破滅后,下一個會是誰?鮑參翅肚,這些食材中的“貴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zhì)疑。就拿魚翅來說,許多人花了大價錢,卻分不清自己吃的是不是粉絲。近日記者走訪市場時看到,假魚翅被作為普通食材出售,而一旦進了酒店廚房擺上桌,它的身價可能上漲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記者暗訪
真翅一斤至少600元假翅65元煮五桌
市區(qū)新門菜市場,不少商鋪在經(jīng)營魚翅。記者走進一家規(guī)模較大的店面,店里魚翅品種齊全,不同品種的散裝魚翅被分裝在不同的袋子里。“這是我們這里最好的魚翅,一斤1600元。”老板指著其中一款個頭中等的魚翅說。而這家店鋪最便宜的魚翅,一斤600多元,個頭很小。“600元也是市場里最便宜的了。”老板說。
記者表示還是太貴了,詢問有沒有更便宜的,或者假魚翅。老板說他們不賣假魚翅,但市面上很多,泉州有許多飯店都在用假魚翅做菜。“你如果要買假的,市場里很多干貨店都有,但是要是自己吃,最好還是買真的,假魚翅里添加很多化學品,吃了對身體不好。”
隨后,記者走進一家干貨店。“有魚翅嗎?”記者問店員。“有。”店員甚至沒問記者要什么樣的魚翅,就直接把一包粉絲狀的東西遞給了記者。這包“魚翅”的形狀外觀與粉絲并無區(qū)別,只是顏色為金黃色,表面有光澤。包裝袋上正面右上角除了“巨昌”的商標和幾個日文外,沒有品名。翻到背面,上面有“合成淀粉絲”字樣,配料有綠豆粉、海菜粉、魚膠、香料等,與魚翅絲毫沒有關系。再看生產(chǎn)廠家,是位于臺北的一家企業(yè),經(jīng)銷商則在福州。看遍整個包裝袋,上面沒有生產(chǎn)日期和保質(zhì)期。
“這種一包65元,還有那種,35元。”老板介紹道,“如果你只煮兩三桌,35元這種就夠了。”35元一包的“魚翅”被盤成圓餅,一袋里裝四塊。包裝袋上寫著“合成干翅針”,除了“大白鯊”的商標,以及“本品選用純正魚膠用科學方法精制而成……”等繁體字介紹外,沒有更多說明,連生產(chǎn)廠家都沒有。記者詢問這些“魚翅”來自何處,老板沒有回答。
“65塊錢這種可以煮五六桌吧。”老板說。按照這個價格估算,用這袋重量為500克的“魚翅”能煮出供五六十人食用的“魚翅”菜肴,分攤到每人身上,成本不到兩元。
在新門菜市場的幾家干貨店里,記者都看到了這樣的假魚翅,它們通常與真魚翅放在一起出售。而“巨昌”牌的假魚翅,在不同店鋪里售價也不同。在一家干貨店,那里的“巨昌”假魚翅80多元一袋。“旁邊那種比較便宜,只要50多元。”老板說。而這種50多元的假魚翅,包裝袋與80多元的一模一樣,只是里面的“魚翅”比較粗糙,色澤更黃。
“其實這種也不能說是假的,應該叫‘素翅’。”另一家店的老板說,淀粉魚膠做成的“魚翅”口感與真魚翅還是有差別的。
大廚曝料
泉州婚宴多用假翅 每份成本不到10元
家逢喜事,在酒店大宴賓客,為了提高檔次,主人通常會點一道魚翅,那么這魚翅是真的嗎?福建省烹飪協(xié)會常務理事林永達的回答是:泉州婚宴上的魚翅菜肴,80%以上用的是假魚翅。
林永達說,魚翅的好壞主要看翅針是否飽滿均勻,最好的是“天九翅”,而泉州的酒店用的一般是金鉤翅和五羊片。金鉤翅價格在每位250元左右,而五羊片等散翅就比較便宜,價格為每位100多元。“如果一大碗魚翅,價格還不到100元,那絕對是假的。”
林永達說,正規(guī)酒店如果使用假魚翅,會在菜名上注明“素翅”二字,大酒店在烹調(diào)時會采用真的高湯,但小酒店一般用清水加“湯王”的辦法。而這樣的魚翅,每份的成本也就8塊錢左右,價格卻高達80元。
當然,也有酒店將假魚翅當真魚翅出售。“曾經(jīng)有一家酒店長期用假魚翅,經(jīng)常光顧的客人也把假魚翅當真的吃,后來吃到真魚翅了,反而以為是假的。”林永達說,假魚翅最早出現(xiàn)在1992年左右,可能是臺灣最先開始生產(chǎn)的。它的工藝并不復雜,所以大陸很快也開始生產(chǎn),但目前市場上賣的假魚翅究竟是哪里生產(chǎn)的并不清楚。“我建議不要用假魚翅,畢竟是用膠質(zhì)做的,對身體不好。”林永達說。
■鏈接 真假魚翅如何分辨
◆一“看”
即觀察魚翅的色澤及透明度,真的魚翅色澤自然,層次豐富,而假魚翅顏色偏白,無層次感,水一泡顯得特別通透,看起來像塑料的。
◆二“聞”
如果魚翅使用了藥水發(fā)泡或雙氧水漂白,會殘留藥味。
◆三“嘗”
真的魚翅吃起來口感細致,絲絲分明,軟中有勁,但合成魚翅咬起來軟爛,吃起來像粉絲。
◆四“拉”
真的魚翅較有彈性,拉起來不容易斷,但合成魚翅一拉就會斷掉。
↓延伸閱讀
魚翅背后的罪惡與危險
在高檔食材里,魚翅恐怕是受到非議最多的,原因就是背后血腥的捕殺產(chǎn)業(yè)。
捕撈鯊魚的漁船每出一次海,往往要滿載才歸而船艙中裝滿的只是鯊魚龐大身軀的一小部分鰭。漁民在捕撈一條鯊魚后不論大小,都會在甲板上用電鋸活生生地把鯊魚的背鰭、兩個胸鰭和一部分尾鰭割掉,然后將全身血流不止的鯊魚扔回海中。
這些鯊魚被直接拋回海洋,沉入深海中,無法游動、無法覓食,痛、餓、血流不止,最后在深海死去。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每年遭到“厄運”的鯊魚最高有7000萬頭,鯊魚的數(shù)量在迅速遞減,一些鯊魚的數(shù)量在過去50年內(nèi)減少了80%。
除了殘忍的捕殺行為,魚翅作為食材,本身也潛藏危險。在海水被污染的今天,處于海洋食物鏈最高級的鯊魚,在攝取食物過程中,其體內(nèi)也不斷聚集其他生物體內(nèi)的重金屬,在對泰國曼谷銷售的鯊魚魚翅進行的兩項隨機檢測毒性試驗表明,魚翅被水銀污染的程度高達70%,含有可被人體吸收的水銀比率已超出正常允許含量的42倍,而水銀會造成男性不育,損害人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腎臟。
鮑參翅肚沒有不假的
高檔食材價格昂貴,追捧者又與日俱增。為了賺取暴利,不法商家用盡各種手段造假,鮑參翅肚,竟無一幸免。
鮑魚一般10斤鮑魚經(jīng)過干制,不受損傷的正品最多不超過兩斤,價格因此特別昂貴。為了用低價來吸引顧客,有些商家用面筋、南瓜等為原料制作出“素鮑魚”。還有飯店用大螺片冒充鮑魚片欺騙消費者。正規(guī)的鮑魚制作是經(jīng)過技術(shù)含量很高的水發(fā)過程,再用鮑魚熬制而成的湯汁制作而成。一些飯店為了節(jié)省成本,使用鮑魚醬來代替調(diào)制湯汁,用冰鮮鮑魚代替干鮑的辦法制作鮑魚。
海參“人造海參”的制造方法很多,最常見的是用海藻粉和膠類物質(zhì)灌注到模具里做成,造假者為了讓“海參”更有彈性,一般會添加膠類物質(zhì),而這些膠質(zhì)成分復雜,因此最好不要食用。除了造出海參的模樣,為了逼真,造假者還會給假海參上色,使海參烏黑發(fā)亮。
在購買時還應注意,有些干海參在制作過程中,往往會加入過量的糖來增加海參的重量,而這樣的添加是不被允許的。
魚肚魚肚又叫花膠,魚死后才取出來的花膠往往會有血筋,賣相很差。為了賣出好價錢,很多生產(chǎn)商會把花膠浸泡在雙氧水中,令其變得金黃。一斤雙氧水可浸幾十斤花膠,售價可以比先前貴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