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龍海自行車聯合運輸服務組還在,只不過功能不同了
當時給的正規票據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大街上的的士,只要一招手,車就停,想到哪里就載到哪里,方便得很。
可是,有誰知道,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在漳州曾流行自行車的士:自行車可以營運,也可以用來載貨,還可以用來載客。當時漳州市的自行車載客范圍,東至廈門海滄嵩嶼、西達龍巖連城、南至潮汕、北至福州,而且盛行一時。載遠的,乘客得自帶干糧,否則肚子得挨餓了。
不過,可不是隨便買輛自行車就能搞營運,“司機”必須得經過嚴格的考試,考試合格后才能上崗;政府也成立專門部門來管理自行車營運。不過到了上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公路客運班車的普及,自行車載客才逐漸消失。
上世紀五十年代 自行車當的士
到底是誰擁有漳州第一輛自行車?漳州知名老文史專家黃葉沱曾在報上撰文《話說漳州“自行車”》說:“舊漳州的自行車是在上世紀的二十年代中期才出現的,據說是西門人吳維烈去日本學習牙醫回國時,帶回一架‘菊花牌’自行車騎用,以作代步。這就是舊漳州的第一輛自行車和第一位騎自行車的人。”不過,到了1949年,漳州地區自行車已多達數千輛。
那個年代的漳州,雖然已有汽車,不過由于公路尚不發達,汽車數量不多,自行車在當時還是“較先進”的交通工具。于是便有人利用自行車進行載貨載客。
據《漳州交通志》記載,漳州自行車載客,始于1945年抗戰勝利后,漳州沿海縣份時時有商販用自行車載貨趕集,或受雇載運。新中國成立后,漳州至汕頭公路尚未建成,回鄉探親的華僑多從汕頭、詔安、云霄雇請自行車回漳州,于是自行車載客應時而興。為了使乘客乘坐舒適,載客工人將車后小行李架改裝為大貨架,客貨兼載,以客為主,自行車載客便成為一種人力客運的重要方式。
“我就有一位親戚從事自行車載客。”60多歲的市民鄭先生說,漳州自行車最初都是28寸式,“體形”較大,這些車都是進口的,例如雷利牌、紅牌、三槍牌等,價格不菲。而50多歲的市民張先生回憶,自己的父親在上世紀50年代托人買了一輛進口車,要300多元。到了上世紀60年代,國產牌車子比較流行,有鳳凰、永久等品牌,車子為黑色28寸,前有一或兩根橫桿,車前頭有燈,主要依靠車輪摩擦產生的熱量來發光,車把處有鈴鐺,類似于現今車子里的喇叭,鳳凰價格約為160多元,永久約為150多元。
司機想上崗 要先經過考試
“自行車載客,類似于現在的的士。”鄭先生說,當時的自行車不僅有載客,也有載貨的,但可不是買輛自行車那么簡單。由于車子本身的承重量達不到載客載貨的要求,車子買回來后,還需要進行一番改裝,使車子更加牢固耐用。首先,要將車輪的鋼圈換成較厚的,鋼圈線全部換成加粗型號;其次,前插處要再加兩根保險桿;最后,在自行車的三腳架處加腳剎,防止車子因載重過重而剎車不靈,為了讓“乘客”坐在車座上舒服,有的會對車座進行處理,比如在上面鋪上麻袋,以便坐著比較舒服。車座也要用木板加長加寬。
在當時,自行車載客是市民最重要的出行公共交通方式,因此,有關部門將自行車載客納入管理。據《漳州交通志》記載,1953年,漳州成立了自行車管理站,自行車營運納入管理,載客工人計有138人。
想用自行車上街載客,也是需要考證的。據《漳州交通志》記載,1954年5月,自行車管理站為了加強對自行車營運的管理,確保乘客安全,對長途載客的工人實行駕駛技術考核,并在市區設新橋、舊橋、西關、東關、北關、圓圈6個自行車停靠點。
“考試有點像今天的駕考。”70多歲的市民林老伯說,當年他不過20歲,生活在平和,當時考駕照是在中秋埔(現平和體育場)的大場地里進行,每人用自行車后架載兩袋近100公斤的沙子,沿著指定路線行駛。“中間還有幾個小坡和石頭障礙物,這些路段要順利安全行駛過,才算合格,才可以上路載客。”
長途客運 乘客要自帶干糧
據鄭先生說,當時加入運營的自行車,車子的前插都要掛上一個類似箭頭的標志,上寫“安全第一”。當時的漳州人稱這些自行車為“箭仔牌”。只有經過正式“掛牌”的自行車才是政府承認可以載客的車子,其余的車子要是擅自“接單”,就類似于現在的“的士黑車”,一旦被管理處的人抓到,是要被罰款的。
據《漳州交通志》記載,當時漳州市的自行車載客范圍,東至廈門海滄嵩嶼、西達龍巖連城、南至潮汕、北至福州,而且盛行一時。到了1956年,漳州市區共有“自行車的士”386輛,全市各縣及鄉鎮,合計有1300多輛。
據市民老李回憶,當時漳州有很多個自行車載客站。想要“乘車”的就要到這些站點。而自行車車主也會來此等生意,當時每個站點旁有個黑板,各個“司機”的名字都寫在一個竹牌上,竹牌掛在黑板上,一有生意,就要由掛在最前面的人先行“接單”,第一個人對價格不滿意或者不愿意接單,方可輪到后面的人來談價。
載客時,要是遇到路途較遠的,自行車車主和乘客有的會自行帶飯團,以便路上充饑,遇到要過夜的,則需要到沿路的客棧旅社住宿。有時遇到上坡,一些比較通情達理的乘客會自行下車,但也有些執意不肯下車的,“司機”還得費力地站起來踏車。“有時一次要坐三個人呢。”李先生說,由于當時自行車營運是合法的營運形式,市民乘坐自行車還有發票呢。
據《漳州交通志》記載,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后,隨著公路客運班車的普及,自行車載客開始慢慢走下坡路,有些自行車工人慢慢轉行當搬運工等。到了1972年,營業自行車僅剩104輛。到了1978年,漳州市自行車社與三輪車社合并,成立交通服務公司,兼營汽車營運業,至此,自行車營運基本消失。
在龍海的下莊一帶,記者找到曾經的龍海顏厝自行車聯合運輸服務組,現在已更名為龍海市顏厝運輸站。現今也無需再管理自行車了。70歲的鄭站長牽出了跟隨自己40多年的28寸鳳凰牌雙桿自行車,鄭站長打趣說:“前幾天特意牽著這輛車上街轉了一圈,坐在上面感覺比別人高,現在沒有人再騎這種車了。”(本網記者 蕭鎮平鄭娟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