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網(wǎng)—海峽都市報訊 兩只幼小的貓頭鷹,蝸居在歪斜大樹的樹洞,樹倒了,它們被淋成落湯雞。惠安周老伯發(fā)現(xiàn)它們很可憐,把它們帶回家,特意筑了個小窩。
養(yǎng)了一個月,雖然小家伙很可愛(如圖),可還是飛不起來。昨天,周老伯把它們托付給記者,送到東湖動物園安了新家。
兩只小貓頭鷹一只休息一只放哨
在惠安縣螺城鎮(zhèn)新霞社區(qū)吳厝圍,59歲的周遠平老伯在家旁的空地上,用幾塊磚頭和竹筐搭成小帳篷,給兩只小貓頭鷹安家。
低頭一看,一只小貓頭鷹守在小帳篷門口,另一只蹲著、半閉著眼。“里面那只在睡覺,外面這只在站崗,它們輪流著休息。”周老伯已摸清它們的生活習(xí)性,像士兵一樣,總是輪流站崗。
兩只貓頭鷹,都小小的,高約10厘米,灰褐色羽毛中布滿黑色斑點。一雙圓滾滾的眼睛,盯著周老伯送來的瘦肉,伸起尖嘴快速啄去。周老伯把肉舉高一點,兩只貓頭鷹急拍雙翅,一跳一跳地搶著叼肉,嘴上發(fā)出“吱吱吱”的叫聲,就像搶零食的小孩子。
才吃幾口,貓頭鷹就匆匆往陰涼處躲,看起來一副疲憊的樣子。周老伯說,貓頭鷹是夜間行動的,白天很沒精神,一到晚上就很兇,很會啄人,連家中飼養(yǎng)的雞鴨都很怕。
老家受了洪災(zāi)昨天搬進了動物園
一個月前,周老伯鄰居家門口一棵毛紅椿被風(fēng)刮倒,他發(fā)現(xiàn)大樹樹洞里有貓頭鷹,“樹洞進了雨,貓頭鷹就泡在水里”。
他把小貓頭鷹抓出來曬太陽,可貓頭鷹都飛不起來。于是周老伯把它們帶回家,支起小窩。他聽說,要用生肉喂貓頭鷹,每天都去買豬肉,然后切成細長的肉絲,一點一點喂。這一個月,老伯還養(yǎng)成了睡前看貓頭鷹的習(xí)慣,“如果沒去看看,會睡不著”。
這兩天,老伯有點急了:眼看養(yǎng)了一個月了,還不會飛。記者幫忙咨詢了泉州市野動站站長林永源,才知道這兩只小家伙叫鷹鸮,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喜歡在夜間和晨昏活動,較少見;主要以老鼠為食,是善鳥。
林站長還說,這兩只鷹鸮可能還不到兩個月大,人工飼養(yǎng)時成活率很低。昨天,記者將它們帶到泉州東湖動物園,由專門的工作人員照顧。(本網(wǎng)記者 林繼學(xué) 呂波實習(xí)生 黃啟鵬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