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首
龍身
龍尾
已被鋸成22塊
龍柱被鋸成小塊堆放在建筑垃圾中
閩南網10月5日訊 民房翻建,竟挖出了明代浮雕龍柱。遺憾的是,這5米多長的龍柱,因房主沒有保護意識,被分割成了22塊。泉州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范佳平稱,這龍柱可能是房子的橫梁,雖已不完整,但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翻建的民房在泉州六中旁,昨日記者趕到時,浮雕龍柱已被鋸成22塊,隨意堆放在民房前的建筑垃圾里。仔細看,還是能分辨出龍頭、龍身、龍尾的圖案。
最早發現浮雕龍柱的是負責翻建民房的建筑工人。他說,當時這龍柱平躺在民房的圍墻里邊,半身掩埋在土里,長5米多,直徑有50多厘米。因翻建民房需要,他得將這柱子拉出來。與房主商量后,他便用電鋸將龍柱鋸成22塊,再一塊塊搬出來,沒想到會跟文物扯上關系。
5米多長的浮雕龍柱,為何會埋在民房圍墻邊?原泉州海交館工作人員劉志成認為,這龍柱可能是古代石牌坊或是附近原城隍廟的建筑材料,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雕刻建筑,應該好好保護。
泉州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范佳平推測,龍柱上面的浮雕刻淺且粗,應該是明代的。附近的泉州威遠樓曾是泉州府衙所在地,這石柱可能就是府衙的橫梁。近現代也未曾見過這么長的橫梁,這浮雕龍柱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劉先生撥打海都熱線通968111報料,線索費80元(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曾小琴 田米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