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潘的老伴在紀念館里遇到當年建水庫的人,雖互不相識,也相聊甚歡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老伴今年76歲了,比我小1歲。我帶她游過大半個中國,可是,她心里還牽掛著一個地方——惠女水庫。這是她年輕時揮灑過血汗的所在。
老伴是惠安女,1958年,水庫開建,我在上海上大學。獨自留在洛陽老家的妻子響應政府號召,加入水庫建設隊伍,還當上了中隊長。直到1960年水庫竣工,她都不曾離開水庫,甚至過年也留守在那。后來她告訴我,不單單因為回家也是獨自過年,還因為跟水庫的感情深了。
這些年,她念叨那段歲月的次數也越來越頻繁。
20年前,我退休后,一家人回了惠安洛陽老家。再后來,聽說惠女水庫建了個紀念館,老伴高興極了,一直念叨著要去看看。可是,紀念館在山上,沒有直達的車,這個看似簡單的心愿,就一直擱置著。有時候,坐車經過山下,老伴總會習慣性地往一個方向看,我知道,她又想起這樁心事了。
這周二,安家三明的兒子開車回來,要接我們去三明住,回家后聽到老媽又在說紀念館,就同我商量,幫她把這心愿給圓了。
車子停在水庫壩區站門口,離紀念館還有一段坡,有點陡。可老伴急著見到紀念館,腳步快了起來,看上去一點都不像70多歲的人。我心臟不好,沒爬幾步就喘得厲害,可還是想在身邊陪著她,親眼看看她奮斗過的地方。后來,只得叫兒子走快點,陪著她,我一步一步地慢行。
“你看,這是主壩,我們中隊是在對面的副壩上。”
“這個是滾筒在夯土,只有弄平整了才能用這個,前面要用鋤頭把一點一點地敲實了!”
一進紀念館,老伴就好像回到年輕的時候,拉著我和兒子,一張張照片給我們講解,連工作人員都夸她知道的比講解員還詳細生動。(口述:惠安洛陽 老潘 整理:厝邊記者 李秋云/文 謝向明/圖)
【征集令】 歡迎來稿 稿酬從優
幼兒喊出了第一聲“媽媽”,看似笨拙的老公準備了特別的浪漫,老人意外見到闊別多年的親人,女兒不小了還沒男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分歧……
《家事》,讓您講述一周內自家或朋友家發生的事情,題材不限。有什么煩惱和疑問,也可以在這里和大家交流。如果您有所顧忌,我們將保護您的姓名、具體住址等隱私。
您可以親筆寫下,發到nemowy@163.com,一經采用,稿酬從優。您也可以撥打海都熱線通968111告訴我們,讓記者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