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連藥材叫啥名都不知、白酒的來源也說不清,老板娘就將藥材撒在白酒里,泡成藥酒在菜市場里出售。昨日下午,在豐澤東海街道石頭街菜市場,這家出售散裝藥酒的黑作坊被東海工商所的執法人員取締。
此外,泉州市質監局的執法人員也在此地取締了一家無證經營的豆腐黑作坊。
【案例一】
不知藥材叫啥名
泡成藥酒公開賣
昨日上午,記者在這家散裝酒黑作坊看到,8缸白酒擺在地板上;作坊的柜臺上,也擺著6缸沒有完全裝滿的白酒。老板娘黃某正拿著一些中藥,一一撒在柜臺上的酒缸里,酒氣飄逸。在與記者的閑聊中,黃某說,自己并沒有學過醫,往白酒里撒中藥,“全憑感覺和經驗”。
黃某說,她是湖南人,來這里快兩年了,一直在做散裝的藥酒賣,白酒是從老鄉那里販來的。這幾缸白酒中,大缸的重兩三百斤,小缸的也有幾十斤,酒精度最高的達50多度。
記者留意到,這家藥酒作坊什么證件都沒有,白酒的酒缸上只有一個“酒”字,上面沒有任何商標,也沒有生產廠家、生產地址和生產日期。
黃某說,店里生意好的時候,藥酒一天可以賣近千斤,來菜市場的人,她都會賣酒給他們。她有點神秘地說,“如果不是和我老鄉有些關系,是做不了這種生意的”。
昨日下午,豐澤東海工商所的執法人員接報,來到這家藥酒黑作坊。見酒缸里漂滿黑乎乎的東西,執法人員便問黃某“那是什么”。黃某說,那是中藥材,是藥店送來的,“我只管放進去,并不知道是什么中藥,這些藥酒是去風濕的”。
之后,執法人員又向黃某詢問白酒的來源。黃某稱,每次都是老鄉打電話過來問“是否需要白酒”,如果他們要貨,老鄉就會從湖南把酒運過來。但對于老鄉的身份和聯系方式,黃某和她丈夫都不肯透露。
執法人員表示,他們將對這些白酒和藥材的來源作進一步調查,“連配方是什么都不清楚,就制成藥酒出售,不怕顧客喝了出事嗎”?黃某表示,賣了這么久,還沒人上門反映喝這種酒出過事。
【案例二】
石膏和泡敵隨意放
豆腐黑作坊被取締
在石頭街菜市場,與藥酒黑作坊相距約100米的地方,有一個豆腐黑作坊隱藏在一棟破舊的民宅里。民宅的門口,堆積著許多柴火。昨日清晨,記者來到這家黑作坊時,只見四五名工人正在忙著做豆腐。在往大桶里放石膏和泡敵時,工人們都沒有用秤去秤,而是用勺子隨意添加。泡過豆子的水,都變成了黑色,散發出異味。
昨日下午,泉州市質監局二分局和東海工商所的執法人員來到這家黑作坊時,搜出了石膏和泡敵。老板娘陳某說,他們放石膏和泡敵時,的確全憑經驗,而經驗“是以前的老師傅傳下來的”。
據執法人員介紹,“泡敵”是豆制品加工中消除泡泡的添加劑,用量有嚴格的標準,為千分之一的比例,一旦超量有損人體健康。從現場簡陋的設施看得出,“泡敵”在該作坊可能未按標準使用。隨后,工商執法人員取締了該家黑作坊。(本網記者 俞志村 謝向明 見習記者 鄭慧雅 文/圖)
□部門聲音
管理好食品安全
需全社會齊抓共管
昨日下午,泉州市質監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泉州的食品企業有近2000家。從2007年起,泉州質監部門對企業采取了“食品添加劑備案登記管理”的措施,企業使用食品添加劑要向質監部門上報,質監部門則會上門對企業進行檢查。此外,該局每年都會開展添加劑專項整治行動。
泉州市質監局表示,食品質量的根本好轉,有賴于政府部門的有效監管。目前,從田頭到餐桌,食品安全的監管職能分屬于農業、環保、衛生、質監、經貿和工商等部門,這不但需要各部門各司其職,更需要各部門密切配合、齊抓共管。
此外,廣大市民都是食品的消費者,市民要增強維權意識。如果市民發現影響食品安全的線索,可撥打12365舉報。
征集令
雙匯瘦肉精、染色饅頭塵埃未定之時,沈陽、濟南等地又曝出可使人致癌的“毒豆芽”。接連發生的食品質量安全事件,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牽動我們的敏感神經。
本報為此開通24小時熱線968111,只要您發現生產有害食品的黑作坊,發現濫用食品添加劑等違法行為,就可以撥打我們的熱線,我們將協同有關部門調查。一經核實,將給予獎勵,并為您保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