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夏,綠意流淌,人潮涌動。
跨進高鐵時代,武夷山正以勃勃英姿,在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高鐵時代,快時代,列車的呼嘯聲中,武夷山把握機遇,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高鐵通了,來武夷山的游客更多了。
為自駕游車友提供一條龍服務的自駕游小鎮。
能給人別樣江南風格體驗的紫陽古城。
立足特色,加快產業升級
合福高鐵堪稱是中國最美的一條旅游線路,它的開通,使武夷山23萬百姓實現了盼望已久的高鐵夢,也讓武夷山迎來了更快更好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迎接高鐵時代的到來,武夷山著力提升旅游產業層次,加快了實現旅游產業“三個轉變”(即從自然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轉變,從旅游景區向旅游城市轉變,從以旅游業為支柱向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轉變)的步伐。去年,旅游接待人數602.79萬人次,比增27.19%;旅游總收入88.65億元,比增19.04%。而在合福高鐵開通的第一個月,7月份共接待游客129.75萬人次,同比增長51.87%。
如今,武夷山把以旅游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作為主攻方向,深入實施迎高鐵旅游產業促進行動計劃。深化國家智慧旅游試點城市建設,著力開發推廣旅游一卡通、旅游電子商務、旅游ATM機等自助服務平臺項目,聯手淘寶網、途家網、去哪兒網,發展“互聯網+旅游”。
雖然快速的高鐵能給武夷山帶來源源不斷的游客,但如何讓游客腳步慢下來,研發和衍生一系列“慢經濟”的文化旅游產品,則成為了武夷山必須要解決的難題。為此,武夷山不斷豐富旅游產品,加快推進武夷源、五夫、下梅創建A級旅游景區,加快建設景區南入口、三木自駕游營地、極地海洋公園、榮昌匯休閑文化、剛泰武夷天堂等項目,武夷水秀已接待游客9萬多人,實現收入700萬元。
為了在高鐵到來后能“留得住人”, 武夷山大力發展民宿。這種結合了當地人文生態和自然景觀的住所,深受游客喜愛,可以感受當地文化,可以體驗到當地生產生活細節。并出臺民宿管理辦法,開展農家樂聯合評定工作,鼓勵飯店、餐館改造升級。
面對新常態,武夷山對以茶為代表的武夷山農業,改變傳統種植結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精致農業和農產品深加工。重點提升茶葉品質和附加值,紅天下茶業公司產品于7月成功登陸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掛牌上市,日均成交量約3.3億元。發展“客戶—網絡—基地—農產品”宅配式訂單農業,探索“淘泉州、淘福州—武夷直供”進機關、校園模式。同時,大力發展龍頭帶動型、股份合作型、家庭農場型等農業模式。目前已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49家(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3家、省級4家、南平市級13家),家庭農場74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5個,森林人家15家。
立足生態,提升區域競爭力
綠色的環境、清新的空氣,就是競爭力。發展中的武夷山,嚴守生態底線,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實現科學發展、綠色可持續發展。
新常態下,武夷山加大力度發展實體經濟,深入實施綠色工業行動計劃,改善生態創業園區的軟硬環境,目前已有71家企業入駐。同時,打造功能性食品、茶葉精深加工、生物醫藥、旅游工藝等低碳環保新興產業,著力將生態創業園區打造成為綠色低碳產業園。
始終堅持生態為先的武夷山,變招商引資為擇商選資,圍繞旅游養生、文化創意、生物科技、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等重點領域,策劃引進了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質量效益好的大項目、好項目。今年以來,共引進總投資2000萬元以上招商引資合同項目110項,總投資277.63億元,其中已履約88項,開工64項。
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循環經濟、低碳城市、主體功能區等國家示范試點建設,目前已通過國家級生態市技術評估。在這個過程中,全力保護自然生態資源。嚴格執行限額采伐制度,規范采伐審批管理,對天然林和鐵路、公路、河流兩側一重山實行禁伐。
對于破壞生態的行為,武夷山堅決予以嚴厲打擊。茶葉種植與生態保護發生矛盾的時候,武夷山市委、市政府選擇了生態保護。2008年以來,整治違規違法開墾茶山的行動就從未停止。先后出臺了《關于規范武夷山市茶產業發展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深化茶山整治工作的實施意見》等多份有關文件。同時,武夷山市委把茶山綜合整治列入鄉鎮保護生態工作考評并建立問責機制。市政府拿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違規開墾茶山的綜合整治,重點對“鬼剃頭”山場進行拔除茶苗補種闊葉樹。6年來,累計整治違規開墾茶山52032畝。與此同時,武夷山也沒有停止對畜禽養殖污染、河道非法采砂、非法傾倒渣土等行為的專項整治行動。2014年以來,強制關停非法采砂場6家,拆遷關閉禁養區養殖場21家。
景區新能源公交、智能化旅游服務平臺和度假區低碳慢行交通系統等項目,目前已完成投入使用。近年來,武夷山嚴格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制,建立減排長效機制,策劃申報典型示范項目43項,對新引進項目嚴把關口,加強企業污水、廢氣和煙塵等排放監測管理。
立足民生,打造美麗宜居武夷
164套保障性住房建成,39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完成,市婦幼保健院整體搬遷,“平安武夷”視頻監控系統全覆蓋……
堅持民生優先,著力保障改善民生。武夷山按照保基本、保重點、兜底線的要求,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去年全市民生支出超過財政總支出的70%。
武夷山堅持每年實施一批為民辦實事項目,今年確定的27項為民辦實事項目有序推進。強化市場化運作,加快推進工業路片區、溪東片區、北城工礦片區等棚戶區改造工程。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建成保障性住房164套、租賃補貼162戶。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武夷山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改善辦學條件,完成了39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入選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其他社會事業方面,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發放標準。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整體搬遷市婦幼保健院,實施鄉鎮衛生院綜合改造和村衛生室改建等基層醫療衛生建設項目。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余慶橋、文廟、朱子社倉等修繕工程加快推進。同時,建立了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現“平安武夷”視頻監控系統全覆蓋。推進社區民警職業化管理、警民和諧服務聯系點建設。
“顯山、露水、透綠、靚景、潔凈”,這是武夷山城鄉建設的突出目標,這是一個“美麗武夷”的景象。
打造“美麗武夷”的過程中,武夷山強化規劃引領。深化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推進“多規合一”,促進城區、景區、度假區、“五大片區”和鄉村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
進入2015年,市民期盼多年的崇安大橋進入了實質性建設階段。近年來,武夷山大力改善基礎設施。相繼實施了街道改造、美食街建設、綠道建設、專業園區、高星級酒店、商貿綜合體等“六個一”工程,加快提升城市形象和功能品位。度假區順利完成了立面改造、美食街改造、濱溪景觀路等工程。而市區“只做減法、不做加法”,完成了發改、衛生等公建單位退地還綠,小武夷公園、體育館地下停車場等項目加快建設。
美麗鄉村建設如何突出“美”字?為實現這一目標,武夷山明確各鄉鎮以生態保護為第一杠桿,持續開展“兩違”綜合治理專項行動,堅決打擊違法違章建設行為,今年以來共拆除違建面積25萬多平方米。同時加快出臺《城市規劃區內危房安置方案》,引導規范群眾建設行為。
不僅如此,武夷山還實施美麗鄉村百村示范工程,按照“六好”、“六美”的要求,重點選擇城鎮周邊、旅游景區邊和高鐵、高速、省道沿線村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以保護鄉村原始風貌,保留村莊原有形態為前提,實施串點成線,連線擴面,突出特色,分片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美麗鄉村建設,彰顯了鄉村特色文化和原始風貌。2014年,武夷山建成15個美麗鄉村,今年將繼續推進12個美麗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