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資源豐富、生態優越,境內擁有的兩萬六千多平方公里的綠色腹地,是地球上同緯度生態環境保護最好的區域之一,是典型的生態型城市。南平的優勢在生態,南平的責任在生態,南平的今后發展出路也在生態,保護生態一直是南平市的主題,為此,南平市積極穩步推進建筑綠色化,強化綠色示范工程的先導示范效應,實施綠色建筑點、線、面結合的開發模式。
2013年8月,南平市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推動南平市綠色建筑發展的意見》,明確綠色建筑工作目標;市住建局、發改委、規劃局聯合出臺全面推進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建設綠色行動文件,進一步明確綠色建筑強制實施范圍,保障資金投入,強化工程監管,加強隊伍建設。
自2013年9月起,南平市立項的政府投資的機關、學校、醫院、博物館、科技館、體育館等公共建筑全面執行二星級綠色建筑標準;在市區實施的舊城改造項目和保障性住房均按照一星級綠色建筑標準進行建設;逐步推進房地產開發企業成片開發綠色住宅小區,特別是10萬以上的住宅小區,單體建筑面積超過 2萬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按星級綠色建筑標準規劃設計。
作為福建省十大經濟增長區域之一,南平市著力打造的新興中心城市,武夷新區“世界遺產地,綠色生態城”的總體戰略定位與綠色建筑理念十分契合,更成為我省唯一一個申報全國綠色建筑發展示范區。武夷新區目前已全部按照綠色、生態、低碳理念編制完成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建筑、市政、能源等專項規劃。
武夷新區核心區面積9.9平方公里,新建建筑全部執行《福建省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其中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比例超過30%。“施工現場主要道路根據用途進行硬化處理,辦公區和生活區裸露場地采取綠化措施。”“施工實行用電、用水計量管理,嚴格控制施工階段用水用電量。”武夷新區住建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要求十分嚴格,不僅住宅標準日最低日照時數有硬性要求,甚至細化到要求每100平方米綠地上不能少于喬木5株。
武夷新區南林和赤岸統建房項目在設計時就充分考慮《福建省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各個版塊對一星級綠色住宅建筑的要求,合理規劃小區和設計建筑。2014年7月,武夷新區南林統建房綠色建筑項目順利通過了住建部專家組的審定,成為南平市首個獲得“一星級綠色建筑設計標識證書”的項目,標志著武夷新區綠色生態城區建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按照一星級綠色建筑要求設計施工的43.96萬平方米赤岸統建房和10.68萬平方米南林統建房項目已全部落架,正在進行內外裝飾;按照二星級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設南平一中武夷新區分校、南平實驗小學武夷新區分校、南平實驗幼兒園武夷新區分校等項目已全部封頂。
為了防止市政工程“建了挖,挖了補,補了填”,武夷新區還積極構建綠色市政體系。截至去年底已建成城市地下綜合管廊3.8公里,管溝內設置除雨污、燃氣外的電力、通信、交通、監控、給排水等各種管線,在福建省,僅廈門、平潭和武夷新區有此“隱于無形”的綠色工程。打造綠色交通出行體系,規劃建設崇陽溪旅游景觀慢道69公里,已建成6公里,啟動武夷新區旅游觀光軌道交通項目建設。
綠色建筑能夠最大效率地利用資源和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為閩北人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生活和活動空間,將改善群眾生活條件,提高百姓安居樂業的滿意度。目前,南平市正在建設具有南平特色的綠色發展道路上奮發前行,一座有特色、有亮點,充滿活力的綠色生態新城正在崛起。(張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