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花朵鮮艷。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從牙牙學語到步入社會,教師的言傳身教引導著我們正確做人,反哺社會。
2014年9月10日是我國第30個教師節。為進一步弘揚南平市教育工作者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道德情操,倡導為人師表、不求回報的良好風尚,本報記者深入基層,特別是到邊遠山區學校,去發現、挖掘教育隊伍中的先進典型,謳歌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業績,特推出教師節特別報道專題。
光澤縣華橋鄉牛田村是閩北革命老區村,這里山高路陡,離縣城有90多公里遠,是全縣最偏遠的村級小學。一提起這個地方,許多教師都是搖搖頭,不愿前往。而44歲的陳田龍教師在這里一待就是23年,嘔心瀝血,無怨無悔。
1991年,陳田龍從南平師范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光澤縣華橋鄉牛田小學任教。當時的牛田小學教辦學條件非常落后,只有5間低矮、破舊的磚房和幾間老舊的教師宿舍。貧困山區條件艱苦,許多代課老師都不愿意留在這里,工作一兩年就離開了,學校師資力量十分緊缺。作為師范畢業生,陳田龍自愿申請留下任教。由于工作出色,2002年,他成為這個學校的負責人,正式接手這所山區小學。
學校條件簡陋,老師換了一茬又一茬,師資緊缺的困境令陳田龍寢食難安。他意識到,只有留住老師,山里的孩子們才有希望。
1999年陳田龍與村小的幾位教師商量后決定,共同出資兩萬多元建造教師宿舍。暑期,陳田龍帶頭出工,連續奮戰了兩個多月,終于蓋起了5間宿舍樓。以后,前來任教的老師有了像樣的安身之所,陳田龍像家人一樣關心他們,盡力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在農村,許多困難家庭的孩子交不起學雜費。看著一張張渴望上學的面孔,陳田龍泛起憐憫之心。遇到上不起學的孩子,他總是自掏腰包,從自己微薄的工資里把錢墊上。2002年,曾就讀于該校的陳多保考上了福建師范大學,家庭貧困的他無力支付學費,面臨失學。陳田龍看在眼里,急在心頭,村里好不容易出了一個大學生,說什么也得送他上大學。他多方奔走,聯合幾位教師一起湊錢給陳多保上大學。時隔多年,這件事至今在村子里仍是美談。
作為一名村小校長,陳田龍一直沒有脫離教學第一線。他深知“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陳田龍經常發動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各種教學研究活動,不搞形式主義,不走過場。教學中,陳田龍主動學習課改理論,使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落人后。他時常向孩子們灌輸“弟子不必不如師”的觀點,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師生平等討論。
日復一日,陳田龍這一干,就是23年。他選擇了堅守,為的僅僅是一個樸素的愿望——讓孩子出人頭地,走出大山。陳田龍說,其實理想無所謂大小,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價值,站對了位置,做對的事,就是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