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丁海榮帶著她的建盞作品出現在建陽建盞博覽會的展館里。不少同行、客商和觀眾經過她的展位時,都會停下來跟她打招呼,聽她講述建盞文化。
丁海榮在建陽算是知名人物,她在考亭村開的進發休閑農莊生意火爆,她是建陽旗袍協會的活躍會員……誰能想到,5年前,她還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婦,跟丈夫在村里養魚。
華燈初上,進發休閑農莊熱鬧起來。綠樹掩映,燈籠高掛,穿著素色旗袍的丁海榮穿梭其中,熱情熟絡地招呼客人。“這里山好水好空氣好,食材新鮮,城里人就好這口。客人們可以欣賞田園風光,體驗采摘樂趣,再吃一桌地道農家菜,基本上都會再來。”她說。
她的農莊坐落在潭城街道考亭村,離城區只有3公里。村中擁有考亭書院、樹抱佛、浮橋、生態采摘園、4A級旅游景區武夷花花世界等景點,眾多游客慕名而來,農家樂生意紅火。
“我這里,工作日每天都有15桌客人,周末每天有30桌客人。”她說,農莊一年能賺幾十萬元。
5年前,丁海榮和丈夫一起管理90畝魚塘,但她的夢想是開間農家樂。正逢家里蓋新房,她特意挑了離考亭書院遺址不遠處靠山的位置,親自設計、裝扮了農莊。
這幾年,建陽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風生水起。抓住這一機遇,丁海榮的農家樂逐漸發展壯大。
采訪時,她的手機響個不停。“我每天做200多個鍋巴和米粿,照片和視頻一發朋友圈,馬上都被訂走,很受歡迎。”她說。
保持鄉土特色,采用地道、新鮮的食材,一直是她的經營原則。比如,魚、雞、鴨是自己養的,菇是當地山里的,蔬菜、蓮子和水果是村民種的。她賺錢之時,也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空閑時,丁海榮學做旗袍,也穿旗袍,還參加走秀。如今,她從農婦搖身一變,成了旗袍模特,氣質完全不同。另外,茶藝、古箏、建盞、朱子理學,她都在學。
開了農莊,只有初中學歷的她,不僅錢袋子鼓了,而且肚子里的墨水也多了;家庭變富了,人也變得更美了。
今年,她與建陽弘賢書院合作,給農莊掛上文化基地的牌子,投入6萬元裝修一個房間,作為協會活動場所,豐富多彩的文化講座和文藝表演時常在此上演。
“不光要把菜做好,身為考亭村人,我還要宣傳當地特色文化。”丁海榮笑言,她這里不僅賣生態,還賣文化。(福建日報記者 吳柳滔 通訊員 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