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五年,我市著力推行惠民政策,盡力完成為民辦實事項目,民生福祉持續改善。
社會保障水平持續提升
養老保障上,全面實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一體化制度,各縣(市、區)均出臺了“長繳多得”激勵政策,五年累計發放城鄉居民養老金13.34億元。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實現“十一連增”,月人均養老金由“十一五”末的1124元提高到2015年的2084元。建立了老年人高齡補貼制度,對我市90至99周歲無退(離)休工資的老年人發放每人每月50元高齡補貼。
醫療保障上,建立大額醫療費用補充保險、公務員補助、企業補充保險、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以及城鄉醫療救助等補充醫療保險,形成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從每人120元提高到每人380元,五年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累計支出達45.47億元;新農合累計支出38.86億元,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470元/人/年;政策范圍內的報銷水平達75%以上,重大疾病保障病種達到22類,保障水平穩步提高。
計生利益導向政策全面落實,“十二五”期間,我市各級計生家庭獎勵扶助系列經費投入27191.38萬元。
住房保障上,擴大保障政策覆蓋面,人均住房保障面積提升至13平方米,低收入家庭標準由人均月收入630元提升至1260元。“十二五”期間,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累計完成投資61.97億元,占計劃投資47.6億元的130.19%,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安置房共46706套、基本建成40322套,占省上下達目標任務45781套的102%;全市歷年已配租配售各類保障性住房23321套,配租配售率75.53%。
弱勢群體保障上,率先全面建立了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平臺,累計實施醫療救助46萬人次,救助支出比“十一五”增長445%。全面建立城鄉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至2015年底,全市有8.84萬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城市低保平均標準和人均補助水平分別比“十一五”末(下同)提高72.26%、113.24 %,農村低保標準和人均補助水平分別提高91.66%、132.64 %;保障農村五保對象7630人,人均供養標準提高187.56%;3.2萬名重度殘疾人享受生活和醫療救助,實現殘疾人就業1632人;400多名孤兒享受福利保障。
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實
“十二五”期間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面免除學雜費;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和作業本,累計支出資金1.02億元;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生活補助費及學生營養補助餐費累計支出1.33億元,受益學生達 36.8萬人。全市中職學校學生免除學雜費,核撥免學費資金7308萬元;發放高中和中職學生助學金1.16億元,惠及6.7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學前教育政府助學金775.6萬元,惠及5808名兒童。
社會服務設施不斷完善
已建和在建10個縣(市、區)社會福利中心,新改擴建123所農村敬老院,新建224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新建329個農村幸福院;完成497座散葬烈士墓和34處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的搶救保護;新建64個社區綜合服務站、6個縣級救助站和2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擁有機構養老床位數達30.19張。
強農惠農政策有效落實
農業方面,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資金4.12億元,農作物良種補貼2.35億元,畜牧良種補貼1639.46萬元,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助1.23億元,各類動物防疫財政補助1.97億元。爭取1.45億元用于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田間工程及農技服務體系建設,投入7480萬元支持農民創業園和農民創業示范基地建設;投入資金4188萬元,完成省級標準農田建設和山垅田復墾與改造3.4萬畝;投入造福工程建設資金57.89億元,完成造福工程危房改造31119戶123968人,重點扶持74個百戶以上集中安置區建設。
林業方面,建設林業棚戶區改造工程11612套,完成投資13.4億元,已搬遷入戶6620套,入住率達到57%;重點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由12元/畝提高至19元/畝。全面實施了森林綜合保險,生態林實現全部參保,商品林參保面積達1805.4萬畝,比“十一五”末的45.7萬畝大幅提高。
水利方面,共爭取中央及省級水庫水閘除險加固項目資金6.85億元;中小河流治理完成投資10多億元;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完成投資6.95億元;10個縣(市、區)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完成投資7.63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累計投入資金6.69億元;9個煙草水源工程項目通過中國煙草總公司審查,初設批復總投資6.99億元,獲得中國煙草總公司援建資金5.49億元,地方自籌1.51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6.49億元、占總投資的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