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煙葉種植進入關鍵生長期。昨日,邵武市大埠崗村黨支部書記傅道建和煙農熊春華一起拔除蓋在煙田里的地膜,捆扎好后裝進編織袋里,放到田間機耕路上。這些地膜將被運到合作社指定回收點,由煙草公司統一回收。
2015年,南平市煙草公司將地膜回收納入專業化服務的病蟲害統防統治范疇,進一步加大回收力度,在全市10個縣(市、區)范圍實現地膜回收全覆蓋,完成地膜回收16萬畝,占煙葉總種植面積的68%。回收的地膜可加工塑料顆粒200余噸,實現產值96萬元。
地膜在煙葉生產中已應用了近20年。其在增溫防凍、增強光照、保墑防旱和排水保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煙葉生產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之一。但由于過去缺乏有效回收機制和處理措施,煙葉采收后殘留在煙田中的地膜難以降解,不但對土壤造成了污染,而且危及當地環境衛生。
邵武每年煙葉種植面積在6萬畝左右,按每畝使用地膜約3公斤測算,煙田產生的廢棄地膜達180噸之多。
今年50多歲的傅道建種了大半輩子煙,對此深有體會:“以前,村里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溝渠水壩,廢棄的地膜隨處可見。”
由于殘留地膜沒有及時處理,廢膜量逐年增加,翻入大田的廢膜破壞了土壤耕作層,導致水稻因無法汲取養分而停止生長,給水稻種植、土壤保育、煙農增收等帶來不利影響。
“如果地膜不回收,將來肯定會出現更多的問題!”傅道建說。
2013年,邵武在小范圍內進行了試點,制定了相關補貼政策,通過依托合作社開展調查,對各鄉鎮用工成本、勞動力狀況進行了摸底——普通勞動力日均人力成本為80元,一天可回收20畝至30畝地的地膜。同時,考慮到資金較為緊缺等問題,由社員大會一致通過,將廢棄地膜回收費用定為每畝2.5元,通過政策支撐,促進廢膜有效收集。
在回收方式上,他們采取“化零為整”的方式,統一用化肥袋按每畝一袋的標準集中到合作社指定回收點。同時,根據種煙區域布局,煙草部門依托合作社組織了21支共63人的回收專業隊,設立60多個臨時廢棄地膜集中回收點,統一運輸。
回收后地膜的再利用問題,就是讓煙農專業合作社與一家有資質的塑料加工企業合作,引進了一套薄膜清洗造粒設備,并通過技術改造將廢膜加工成黑色再生聚乙烯塑料顆粒。
“你看,回收后的地膜經過清洗、去泥、除雜、粉碎、甩干、融解等工序,變成了這些黑色塑料顆粒。”邵武市大和煙農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先斌介紹著廢棄地膜的“變身”過程。
據悉,薄膜清洗造粒設備每天可加工2000余畝地的廢舊地膜,生產塑料顆粒4噸左右,每噸售價4800元左右,除去各種費用,每噸的利潤在300元左右。這些塑料顆粒不僅可用于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塑料制品,還廣泛應用于服裝、建筑、機械、化工、電器等領域。
“煙草公司這一舉措改善了土壤環境、實現煙區可持續發展。”大埠崗鎮鎮干部朱志明心有感觸,地膜回收看似小事,卻從加工上延伸廢膜綜合價值,廢膜變“黑金”,突顯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廖晨星 江益維 劉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