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卡就能享受系列政策待遇,一卡在手,多事不愁。”不久前,天湖人才徐仙仙收到了周寧縣發放的首批“云端英才卡”。
據了解,“云端英才卡”首批發放了115張,是周寧人才“紅利”的一次升級提檔,在政務快捷、醫療保健等8個方面為鄉村振興高層次人才提供優質服務。
周寧縣地處山區,過去,人才因外流導致總量不足、結構失衡、素質偏低,困擾著當地發展。為破解人才難題,周寧縣積極“調兵遣將”,著力打造“高層次人才+中層次人才+本土人才”的人才服務鏈,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環境。目前,全縣共有各類人才近萬人。
分類派駐 破解難題“補短板”
“蘭姐幾乎每個月都來村里指導,傳授苗木管理的各種細節。她是我的引路人,跟著她走不會錯。”提及科技特派員蘭毓芳,李陳登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李陳登是周寧縣望故鄉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今年,他種植的馬鈴薯產值達20余萬元。然而,早些年,李陳登也面臨馬鈴薯疫病、種植專業技術欠缺等難題。
“我們會根據不同農戶的需求和時間安排,通過召開觀摩會、現場培訓會、田間測產等方式,將好的經驗、成果運用到實踐中,帶動農戶增收。”蘭毓芳說。
在周寧,和李陳登一樣面臨各種難題的農戶還有許多。為此,周寧縣大力發展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科技特派員、駐村第一書記等下派隊伍,建立482人的專家庫,撬動農村產業發展。
眼下,在周寧縣咸村鎮棗嶺村,縣鄉村振興瑪坑工作組組長劉謙正忙碌于茶園管護指導工作。
近年來,劉謙充分發揮茶領域專業特長,積極推動引導區域相鄰、條件相近、產業相同的升陽村、靈鳳山村、芹太坵村等成立支部領辦合作社聯合社。同時,主動深入咸村鎮梅臺村、棗嶺村等地指導生產,讓鄉村振興工作既“走心”也“貼心”。
為充分發揮各類下派干部的最大效能,周寧縣成立“鄉村振興人才協調服務中心”,通過搭架構、建機制、樹導向,打破下派干部“點對點”服務限制,累計實施服務項目372個,開展服務1685次,幫助解決問題843個。
柔性引才 產業帶動新發展
“如今,周寧縣馬鈴薯品種從單一的本地種拓展到30多個,繁育優質脫毒的高山馬鈴薯‘周寧本地種原原種’達4萬多粒。”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縣農業農村局掛職副局長羅文彬說。
長期以來,“技術在專家手里,問題在農民地里”,農業科技如何扎根到泥土、轉化成果實?
周寧縣與省農科院對接,積極推進院地合作,圍繞茶葉、馬鈴薯、花卉、蔬菜、果樹等特色產業開展特色優勢種質資源保存與利用、新品種培育和新技術研發應用等,并開展區域農業發展規劃、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等工作,推動產、學、研、用緊密結合。
多年來,簽訂實施院地合作重點項目9個,建立首家省級星創天地,落地科技示范基地和實驗站1個,培訓農業技術人員600多人次。
針對因人才資源不足導致的創新力量薄弱、服務手段單一等問題,周寧還在全市首創選聘縣政府顧問,以“項目+人才”的模式,在縣域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民生事業等領域選聘緊缺急需專家學者65人擔任政府顧問,開展決策咨詢和技術指導。
“政府顧問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更新教育理念,學到新的教學方法。”周寧一中辦公室主任周端景說。該校聘請林新建、林立燦、林艷等資深名師專家作為顧問,通過送教育理念、送教學經驗等方式,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經驗帶到山區學校,培養一支“帶不走”的優質教師隊伍。
選育結合 定向培養“田秀才”
走進禮門鄉菊美專業合作社,一壟壟辣椒植株郁郁蔥蔥、長勢旺盛,村民半蹲在辣椒地里,忙著采摘成熟的辣椒。
一個人自主創業,20年時間,能帶動多少農民就地就近就業?陳小菊交出了優秀答卷。“今年,辣椒、茄子長勢喜人,每天都要70余人進行采摘、分揀、裝車,一天可采摘7噸,經濟效益十分可觀。”陳小菊說。
合作社成立后,不少鄉親慕名而來,陳小菊通過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管理、統一采購、統一銷售,為各成員村的蔬菜種植提供全過程指導和產銷服務,帶動周邊120多人、指導4個村集體種植,打消群眾和村集體對產業不熟悉、不敢干的顧慮。
在周寧縣,像陳小菊這樣的“土專家”“田秀才”有一大批。他們在不同的產業領域中發揮著“傳幫帶”的作用,培育一人、帶動一片、致富一方。
暮色四合,泗橋鄉坂坑村天藍藍花卉基地里,直播間熱鬧了起來。“這盆花型精致,想要購買的粉絲可以在直播間下單……”面對鏡頭,王永光熟練推銷起杜鵑盆景,短短幾個小時銷售額便破萬元。
王永光是周寧縣回引人才,返鄉發展高山冷涼花卉產業。“家鄉的環境適合杜鵑花生長,創業初期政府給予政策和技術雙重支持,堅定了我留在家鄉創業的決心。”王永光說,如今,基地年產值達500萬元。
“村貨”變“網貨”,好東西賣上了好價錢,這是坂坑村村民津津樂道的談資。為反哺家鄉,王永光與坂坑村結對共建,村集體以資金入股公司,積極探索“流量密碼”。去年,村集體增收15萬元,帶動50戶村民就業增收。(閩東日報李何穎 鄭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