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法治“軟環境” 催生營商“新活力”
打造行政機關“零強制執行”的寧德樣板
繼工業增速連續五年位居福建省各設區市第一之后,今年前四個月,寧德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1%,再次領跑全省。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持續發力,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磁場”。
2021年,寧德市堅持“刀刃向內”,推動行政機關主動履行法院生效裁判機制改革。2022年,在全省率先實現“零強制執行”,寧德營商環境指數居全省第5位,較上年提升4位,成為全省營商環境優良城市。
執行落空引起重視
1995年,寧德某單位因未履行還款義務,被法院判決賠償企業116萬元,但拖了26年,直到2021年才履行到位。
看似不起眼的陳年舊案,但案件執行的落空卻折射出涉行政機關案件的現實之困——行政機關的主動履行意識有所欠缺,管理機制不夠健全。
為此,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先后6次批示,要求全市機關單位要提高政治站位,把依法履行法院生效裁判作為建設法治政府的一個切入點,建立健全工作機制、責任機制,為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作出表率。
以此案為契機,2021年,市政府開始了一場“刀刃向內”的改革——推動行政機關主動履行法院生效裁判機制改革,即“零強制執行”,要求在裁判文書生效后,盡量促成行政機關自動履行生效裁判文書確定的義務,盡可能地避免因未自動履行被強制執行。
刀刃向內推動改革
從根源上推動行政機關帶頭履行判決,就必須勇于自我革命,直面問題,以改革闖出新路。寧德推動“零強制執行”工作,可歸納為三個“不”,不敢、不能、不想。
不敢不履行。“不敢”是前提,源自于敬畏。
市政府要求各級行政機關把主動履行法院生效裁判作為模范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舉措,作為加強依法行政,推動法治政府建設的有力抓手。把行政機關主動履行納入總體工作布局,明確涉案行政機關承擔主體責任,建立層層落實責任體系。推動將各級行政機關的主動履行情況列入“綜治、營商、文明、績效”四項考評,推動行政機關及時履行。2023年,省營商辦推廣“寧德做法”,修訂了相關考評指標。
不能不履行。“不能”是關鍵,源自于制度。
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推動下,我市出臺了“零強制執行”工作機制相關實施方案,并配套制定實施細則等制度措施。同時,市政府每年召開府院聯席會議,協調調度未主動履行的行政案件,通過發送《誠信履行通知書》等措施,督促涉案行政機關及時履行,進一步提升行政機關履行的自覺性。
2022年,在全市范圍內對行政機關作為被執行人的案件開展“集中清零”行動,對積案進行通報,責令屬地政府主要領導對涉案行政機關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同時,通過案情報告、行為審查、全程督促等措施,實現常態化“清零”。
不想不履行。“不想”是根本,源自于覺悟。
市政府嚴格落實學法、述法制度,政府常務會議每年舉辦2次以上法治專題講座,將行政機關主要負責人主動履行情況作為述法重要內容。通過“一把手”示范引領,帶領班子學、隊伍學,切實增強主動履行生效裁判意識。行政機關帶頭履行法院生效裁判,也帶動了群眾和企業誠實守信、重信守諾。2022年,在全省營商環境考評中,寧德“執行合同”指標較上年提升2位。
至此,寧德市全面建立了“政府主導、人大監督、政法委協調、法院主辦、各方協同”的“零強制執行”工作格局。
同向發力下好“一盤棋”
涉行政機關案件關乎政府形象,關乎民生和營商環境建設,全市行政機關嚴督實導,從思想共識到行動自覺,推動涉行政機關案件向前延伸落地,實現案結事了。
建立涉行政機關案件通報會商機制,將涉行政機關重大案件提級報送各縣(市、區)政府和市直相關部門主要領導,要求主動靠前解紛。
同時,積極開展訴源治理工作,把司法服務延伸到鎮街、村社等社會治理最末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工作,把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基層。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零強制執行”工作機制推行以來,寧德市各級行政機關主動沉下心來攻堅克難,履行意識顯著增強,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以法治引領和護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記者 張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