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拓,顧名思義,就是將魚兒拓印為畫。這門古老技藝雖然眼下還不為人常見,但在年輕藝術工作者的手中,它正被注入現代美術元素和藝術思維。
“我想把魚身上的色彩,上升為人們對自然的美好記憶,用畫作還原海洋生命的精彩。”“魚拓”畫家陳丹丹這樣詮釋自己繼承并開拓的技藝,憧憬著以它推動魚文化的文創發展。
不忘初心 傳承魚拓
記者到訪寧德市蕉城區天瑜魚拓工作室的時候,陳丹丹正在創作魚拓藝術作品。只見她先用鹽水細細洗去一尾大黃魚表面的黏液,接著固定魚體,然后調配顏料,涂色、拓印……一番行云流水的操作之后,一條色彩斑斕的大黃魚便“躍”然紙上。
陳丹丹大學時就讀于泉州師范學院美術系,但畢業后從事的卻是和美術沒有什么關系的營銷管理工作。2016年3月,機緣巧合,她偶遇浙江魚拓大師顧振耀為寧德市漁業協會制作黃魚拓。當一幅層次分明、栩栩如生的彩色魚拓作品從大師手中浮現時,陳丹丹心中久藏的藝術夢想頓時被喚醒了。她當下決定拜師學藝,走上傳承魚拓之路。
據陳丹丹介紹,魚拓最早可追溯到宋朝,那時的文人墨客在垂釣之余會將魚的形象用墨汁或顏料拓印到紙上,細致到每一片鱗片。這就要求制作過程一絲不茍,十分考驗作者功力。為了不破壞魚形,拓印前,她要到漁排挑選最新鮮的魚,之后是清洗、干燥、造型、著色、拓印等工序,全靠經驗掌握。
“比如,大黃魚的鱗片又小又細,在處理水分和上色的手法上都比較講究,不像別的鯛類魚,鱗片粗大易于拓印。”陳丹丹說,大黃魚拓印時容易出現鱗片脫落或上色不均勻的情況,因此挑選就極其苛刻,是對創作者的又一重考驗。
看似原理簡單的魚拓,實際上不僅是一種智力勞動,也要付出繁重的體力。“彩色魚拓在制作過程中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很大,需要作者在短時間內一氣呵成,沒有任何修改的余地。”7年來,為了提高創作水平,陳丹丹常年伏案練習。但看著工作室里滿墻的作品,她又感到十分滿足。
“若無工匠精神,藝術便難以登峰造極。”陳丹丹感慨地說,“每一條魚的外形與鱗片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人的指紋,所以每一幅魚拓都是魚兒的真實記錄,是最親密的接觸,也是最真實的表達。這種唯一性、不可復制性,我想,正是魚拓的魅力所在。”
弘揚非遺 孵化產品
為了提升魚拓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陳丹丹不斷思考和嘗試,把不同的藝術形式融合到魚拓作品中。破筆一萬,廢畫三千,隨著作品日漸增厚,她的藝術風格也愈發鮮明,業內評價她的魚拓“結構嚴謹,紋理細膩,色彩逼真,注重展現魚兒本身的獨特韻味”。
在工作室展廳,最讓陳丹丹自豪的作品是《百魚圖》。畫長8米,由100只不同大小的魚兒組成,它們或遠或近,飄舞靈動,在嬉戲中遙相呼應。魚兒們不僅色彩逼真、形象傳神,連鱗片都顯得紋理清晰,仿佛暢游于紙上。
如魚翔淺底,如魚躍龍門,為了更好傳承魚拓技藝,陳丹丹創辦了天瑜魚拓工作室,讓魚拓愛好者、藝術教育從業者和學生加入到研究魚拓的行列中來。她自己也多次受邀參加國內的魚文化活動和魚拓教學演示。
記者了解到,大黃魚魚拓技藝目前已被蕉城區列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魚拓是我國魚文化的瑰寶,是勞動人民耕海牧漁的見證,寧德又是大黃魚之鄉,希望兩者能夠有機融合,相輔相成,孵化出更好的產業和作品。”眼下,陳丹丹正試水將魚拓作品搭配旅游紀念品售賣,發揮其觀賞價值、科普價值和收藏價值。
當前,寧德市正在大力實施“國魚計劃”,推動大黃魚等從種苗、養殖到加工、品牌、市場的全鏈條提升。陳丹丹說,她將以此為契機,大力弘揚魚拓非遺技藝,在傳播海洋文化的過程中宣傳好大黃魚的歷史變遷和品牌價值,講好這片蔚藍“牧場”的故事。(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 通訊員 李加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