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第十個文化遺產日,主題是“保護成果 全民共享”,旨在宣傳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就,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民生的實踐,提高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
10日,筆者走進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核心區永定區,尋訪福建土樓營造技藝的老工匠,探討破解土樓營造技藝后繼無人的方法。
老師傅的一聲嘆息
江培洋今年60多歲,打小開始學建土樓,是高北土樓群里遠近聞名的老師傅。談及土樓營造技藝的傳承問題,江師傅嘆息著直搖頭:“整個高北村和我一樣懂土樓營造技藝,掌握了核心技術的也就十來個人了,而且最小的都已近60歲。”
2002年,江師傅所住的五云樓東側外墻剝落、瓦屋面坍塌,需要修繕的面積有300多平方米。雖然政府出資5.6萬元搶修,但卻一直找尋不到愿意接活的工匠。無奈,江師傅只好放下龍巖繁忙的生意返回老家,每天在十多米高的屋面上爬上爬下,花費了近3個月的時間才把樓體修好。
“土樓維修之所以工匠難尋,一是因為會修土樓的人少之又少;二是因為這個活不好干,危險系數大;三是因為報酬低,修繕五云樓扣除材料和請人工資,自己的工資算起來一天才30多元。”江師傅說。
徐松生和江師傅一樣,也是土樓營造的老師傅,還是非遺客家土樓營造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說到土樓營造技藝傳承問題,他也是憂心忡忡。
2002年后,徐松生再也沒有承接過與土樓有關的建筑工程,曾帶過的幾十個徒弟這幾年也都轉了行。他說:“個人無法承接工程,土樓營造技藝也就沒了傳承的載體。”
一邊維修一邊傳承
徐松生直言的問題,也引起了永定的高度重視。永定是福建土樓的核心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六群四樓”中,永定占據了“三群兩樓”,境內擁有2.3萬多座土樓。這些“祖先留下的珍貴財富”雖然歷經百年風雨屹立不倒,但是如果沒有日常維護保養,也易損易壞,這就需要培養一批能工巧匠去維護它、修繕它。
2011年6月,永定土樓古建筑保護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并在去年4月取得全國唯一的古建筑維修保護(限福建土樓建筑)一級資質。公司的宗旨就是在保護土樓的同時傳承土樓營造技藝,在承接土樓維修工程后,聘請掌握土樓營造技藝的老師傅,帶著徒弟去維修,既可以保護土樓,又可以傳授技藝。
李國孫今年4月受聘于公司,對奎聚樓進行修繕。雖然從15歲就開始學建土樓,掌握了夯墻、打地基、蓋瓦等主要技術,但在修繕過程中,他發現還有很多細節處的技術自己并沒有掌握。
“例如屋脊翹角的制作,雖然看似工程小,但技術含量卻很高。首先要用青磚把屋脊定型,然后用鐵藝把翹角定型,再用麻絲纏繞鐵藝,最后用石灰、砂漿定型。如果沒有老師傅手把手教,哪里學得會?”李國孫說。
通過這種“公司+工匠”的模式,福建土樓營造技藝的傳承問題在永定破解。公司總經理陳房年告訴筆者,從去年4月開始,他們已承接了4個土樓維修工程,并長期聘請16位老師傅。目前,老師傅所帶出的可以獨立施工的徒弟已有9位。
陳房年說:“只要有工程,土樓營造技藝也就有了傳承的載體,那么,無論是師傅還是徒弟,參與土樓維修也就有了報酬,這才有可持續性。”目前,公司在上杭、長汀、連城等地也都成立了項目部,目的就是為了承接更多的工程。
保護還需社會力量
永定區文物局副局長盧建強告訴筆者,目前,永定對土樓的維修投入主要集中在世遺土樓、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土樓和部分重要土樓,如果全部土樓都靠政府來維修,那將有巨大的資金壓力。
而按照文物法的相關規定,文物保護原則是“誰所有,誰使用,誰維修”。所以,政府應該一方面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民生的宣傳,同時引導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文物保護,讓保護文物成為一種社會自覺,這才具有生命力。(通訊員 馬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