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2月16日訊 近日,具有170多年歷史的全套古雕版醫書——《備急簡便錄》,現身龍巖連城客家紅博物館。該雕版醫書收錄家常病癥應急使用的治療方子106種,不少現今依然有用,堪稱清代的家庭醫療應急指南。
工作人員展示《備急簡便錄》古雕版
《備急簡便錄》全套古雕版共105塊,從封面雕版清晰可見“清代道光壬寅歲(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新鐫”及“板藏茶鄉十四都體隴”等文字。已有170多年歷史的全套雕版篆刻精美、字體規整、字形美觀、保存完好。
據專家介紹,《備急簡便錄》為古代日常家庭、行旅備急使用的醫學書籍,分三卷7門收錄了106種日常調理、常見疾病、疑難雜癥的治療方子。
其中,首卷由經產門的調經種子、安胎保孕、難產必覽等16方,嬰兒門的初生藥決、痘癥概要、孩兒痢瘧等16方,共計32方構成;次卷由外感門的尋常感冒、霍亂諸方、中痧諸方、辟瘟妙方等11方,內傷門的吐血諸方、咳嗽諸癥、水腫治法、消渴癥方等21方,外傷門的跌打損傷、止金瘡血、刀斧砍傷、骨折接法等7方,共計39方構成;末卷由良體門的偏正頭風、耳病諸方、牙齒諸病、頭面諸病等25方,療毒門的熱毒諸方、無名腫毒、瘋癲諸方、內外痔瘡等10方,共計35方構成。此外,還附載了五絕救法、諸方補遺、倒瘡法、紫金錠等內容。
“這樣成套的古代醫書雕版彌足珍貴,其收錄的許多醫療方子現今依然有用,而且對研究古代中醫中藥也頗具價值。”藏家巫中民介紹,《備急簡便錄》雕版源自明清時期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四堡鄉的馬屋村,后流失到外地。(通訊員 黃水林 海都記者 簡偉雄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