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13日訊 昨天上午,一場地道的采茶燈舞蹈,在龍巖新羅區蘇坂鎮美山村上演,村民們都樂開了花。
因為在11月,“龍巖采茶燈”民間舞蹈,獲得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是龍巖市本批次唯一入選該名錄的項目,也是全省唯一入選“傳統舞蹈”類目的項目。
這條申遺路,走了9年,因準備不足、申報方向偏差,“龍巖采茶燈”3次落選國家非遺名錄。不僅如此,采茶燈的傳承之路,也是布滿荊棘。如今能表演傳統采茶燈的,只有八九位老藝人,都已80多歲,因健康問題,傳承并不樂觀。
村民跳采茶燈舞
采茶燈舞走進校園
71歲的黃淑霞,是目前采茶燈唯一一名省級傳承人。她說,她目前正在努力,將采茶燈加上現代元素,滿足不同群體觀眾的需求,而此次申遺成功,也是為采茶燈的傳承增添了更多機會。
9年申遺路
3次落選,今年終被列入國家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昨日上午,新羅區宣傳部在蘇坂鎮舉行新聞通氣會,近日,國務院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新羅區“龍巖采茶燈”位列其中。這是龍巖市本批次唯一入選該名錄的項目,也是全省唯一入選“傳統舞蹈”類目的項目。
據介紹,2005年,龍巖采茶燈就被列入我省首批非遺名錄。此后,采茶燈的申遺之路歷經艱難。同年,“龍巖采茶燈”首次申報國家級非遺名錄,由于準備不足落選;2008年及2011年,由于申報方向稍有偏差,均告落選。
2012年,新羅區專門成立“龍巖采茶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對采茶燈的歷史、傳承,以及發展情況進行系統整理,最終完成翔實的申遺文稿。今年11月,國務院最終將“龍巖采茶燈”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昨日上午,在新羅區蘇坂鎮美山村,還舉辦了一場原汁原味的傳統采茶燈表演,村民們共慶申遺成功。
280年歷史
起源蘇坂鄉美山村,融合說唱、戲曲、舞蹈為一體
“龍巖采茶燈”是融合說唱、戲曲、舞蹈為一體的民間舞蹈。1981年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復函龍巖縣文化局,確認“龍巖采茶燈”系龍巖美山村為原產地,并把原始曲譜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口頭文化遺產”收藏。
根據資料,280年前,蘇坂鄉美山村林氏十七世祖自廣東傳入曲調,當地民間藝人從茶山勞動中提煉舞蹈語匯,吸收當地的民間音樂,融合歌舞、說唱及民間小戲等藝術,經過幾代人不斷加工、提煉而成,從歌舞到服裝,都保留了中原遺風。
“龍巖采茶燈”來源于勞動人民的采茶活動,組成人員有茶公、茶婆、采茶姑、武小生、男小丑等,表現一群天真爛漫的山村姑娘手提茶籃,跟隨精明風趣的茶公、茶婆跋山涉水,上山采茶的歡樂心情,以及與茶園、花蝶等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景。在農村,采茶燈被群眾視為吉祥舞蹈,多在新年、廟會、踩街、喜慶期間表演。
1996年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第26屆奧運會上,采茶燈音樂作為中國代表團的入場曲而響遍世界。
傳承遇困難
能表演傳統采茶燈的只有八九位老藝人,傳承不樂觀
80歲的林昌鼎是美山村的老藝人,他的家族代代相傳表演采茶燈已有200多年。林昌鼎說,采茶燈分傳統的演法和新的演法,傳統的,是放在喉嚨里唱,新的是把聲音唱出來,林昌鼎還是喜歡傳統表演,更有味道。
新羅區文化館館長蘭茂林告訴海都記者,現在能表演傳統采茶燈的,只有美山村八九位老藝人,大多年紀超過80歲,“傳統采茶燈表演面臨的困境主要是老藝人年紀大,原始資料和道具遺存都比較少”。據悉,采茶燈的傳承方式以口傳心授為主,因為老藝人健康問題,最原始的表演程式傳承并不樂觀。
今年71歲的黃淑霞是目前采茶燈唯一一名省級傳承人,她從1956年就開始表演采茶燈,創編了近30多種表演版本,傳承傳統的表演程式。2009年,她曾在龍巖導演萬人采茶燈表演,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她說,目前,采茶燈傳承碰到的困難是,盡管目前有專門的研究會,但沒有專門的人員、地點以及經費投入。
保護和發展
起源地保護和傳承氛圍濃厚,今后可借申遺擴大影響
如今,隨著申報國家級非遺成功,黃淑霞也對采茶燈的傳承和保護充滿期待,她說,采茶燈可以加上現代元素,滿足不同群體觀眾的需求,這也是她目前正在做的。黃淑霞說,今后,也可以借申遺成功,不斷擴大采茶燈的影響。
在起源地新羅區蘇坂鎮,采茶燈的保護與傳承氣氛也相當濃厚。如在創建特色學校的過程中,經過改編,蘇坂學校將采茶燈引入校園。據新羅區委宣傳部相關人員介紹,采茶燈還進入了鄉土教材。
昨日上午,采茶燈民間傳承人林奇英告訴海都記者,目前,在民間也成立了村鎮兩級的采茶燈文藝隊,招募年輕演員,表演采茶燈節目。
而在今年6月,蘇坂鎮已成立采茶燈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相關部門授權蘇坂鎮政府使用采茶燈商標,將蘇坂鎮特色農產品米粉、葛粉、蜜柚等與采茶燈相結合,強化采茶燈的品牌建設。同時,與采茶燈有關的產業也在規劃建設中。
鏈接
國家非遺 代表性項目名錄
今年11月,國務院印發通知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53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53項),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稱調整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至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總數達1372項。(海都記者 簡偉雄 通訊員 少航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