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師者無私
候選人物:陳育紅
“多教一天是一天,我守在這里,就會有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陳育紅
主辦:海峽都市報 海都網
閩南網12月11日訊 20歲時,他將風華正茂付給大山,把孤獨冷清留給自己;30歲時,他將聲如洪鐘付給三尺講臺,把滄桑嘶啞留給自己;40歲時,他將身強體壯付給孩子,把傷痕累累留給自己;50歲時,他將財富榮耀付給教育,將平淡清苦留給自己……他是陳育紅,一個駐守偏遠山區38年的鄉村教師。這個大山里的園丁,平凡得就像學校后面那一嶺嶺沉默堅韌的石頭,卻用一生的心血,從山石中培養英才無數。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每當新春來臨,那破舊的泥瓦房前的笑靨,便是他堅守下去的最大動力。
陳育紅
聲帶麻痹萎縮 忍痛上課十余年
經過十多公里過山車般的顛簸,海都記者來到龍巖市上杭縣珊瑚鄉珊瑚中心小學,這所鄉里唯一的小學。六年一班的教室里,正傳出一陣嘶啞而吃力的朗讀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三尺講臺上,57歲的陳育紅正“用力”地講課,他的聲音嘶啞得有些刺耳,就像粗暴地撕破一張牛皮紙,有時甚至會短暫地失聲。但孩子們卻說,這是珊瑚鄉里最美的聲音。
“19歲站上講臺教書,沒想到在這里一站,就快38年了。”學生放學后,陳育紅回到狹小的辦公室,吞下一粒金嗓子含片,聲音卻并沒有因為藥物而顯得清亮。
“珊瑚鄉是特困鄉,山里太偏遠,年輕的老師不愿意來。”因為人手不足,陳育紅除了上課,還要負責學生的日常安排、學校的設施建設等,常常需要熬夜加班。十多年前,由于操勞過度,陳育紅患上肺結核,病情反反復復。
“我想著耽誤了學生不少課,一心想快點好。”于是陳育紅不顧醫生的囑咐,自己偷偷增加了服藥的劑量,“沒想到留下后遺癥,聲帶患上了麻痹萎縮癥,害得學生上課要聽這樣的聲音。”陳育紅懊惱地搖搖頭。
對于一名老師而言,聲帶的負荷原本就比常人要大得多,患病后,陳育紅的嗓子幾乎撐不完兩節課,就會像針扎般地疼,但陳育紅卻依舊堅持著,沒有落下一節課。“我口袋里隨時都備著一包金嗓子含片,痛得不行就吃一片。”其實陳育紅心里清楚,吃了十多年的藥,早就不起多大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