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主們的新生活
“今年水蜜桃收了1萬多公斤,扣去成本,利潤差不多還有10萬元。”重訪位于新羅區巖山鎮山前村的老張家庭農場時,農場主張震華正在自家的果園里忙碌著。作為新羅區第一個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近兩年來,老張家庭農場發展迅速。
▲兩位家庭農場主和鎮里的干部交流
“家庭農場”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出現,是在2013年。這種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旨在解決中國農村家庭承包存在的經營分散、資源浪費、效益低下等問題。
兩年前,巖山鎮剛開始發展家庭農場時,只有幾十家的規模,而且不少家庭農場還沒有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還不是獨立、完整的農業經營主體,在貸款、對接項目等方面存在諸多困難。不少家庭農場主不敢貿然擴大經營規模甚至處于觀望狀態。如今的狀況大不一樣。
老張告訴我們,他2004年就開始種植水果,種水蜜桃也算是小有名氣。近兩年來,由于當地大力支持、鼓勵家庭農場發展,自己的信心更足了,每年都在擴大種植規模。去年,他新種了40畝水蜜桃,總面積超過100畝。
同時,為了增加收入和分散氣候等不確定因素可能帶來的風險,老張又在林下套種了紅豆杉、桂花、竹柏等綠化苗木以及芙蓉李。張震華為我們算了一筆賬:“規模擴大,用工自然也多了,家庭農場常年雇工3人,農忙時最多用工50人。現在,農場每年光發放工資就達6萬多元,但家庭農場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
走進省、市、區家庭農場示范場永金家庭農場,果園里昔日的泥巴路已經硬化成水泥路,還建起了蓄水池和排灌設施,這個占地480多畝,種有水蜜桃、白鳳桃、油桃、芙蓉李、楊梅等水果的果園可謂是舊貌換新顏。
“這些都是今年7月份做的,條件比以前好多了。”永金家庭農場農場主、山前村村民陳永金說,其中好些都是政府的水保項目,投資200多萬元,大大改善了果園的生產條件。今年,他家的家庭農場僅水蜜桃就凈賺20萬元。
“雖然種植水果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遇到極端天氣,我們都會有損失,但還好我們有水蜜桃保險,政府也在千方百計引導、鼓勵我們。”對于未來,陳永金充滿信心。
“來,嘗嘗我種的冬葡萄,這是今年的第三季。”接過巖山鎮玉棟家庭農場農場主、巖山家庭農場協會會長陳玉棟遞過來的葡萄,乍一入口,一股高山葡萄特有的清甜瞬間在唇齒間彌散開來,沁人心脾。
陳玉棟說,由于采用生物防治、果園滴灌、施用有機肥等無公害種植技術,他家的葡萄每公斤售價可達40元至50元,大部分銷往廣州、深圳等大城市,今年銷售額達60多萬元。目前,他正在著手建設一座配有冷藏庫、蓄水池、葡萄酒加工設施等的休閑農莊,打造集種植、采摘、游玩、釀酒等為一體的現代家庭農場。
巖山鎮副鎮長張川告訴記者,這兩年來,鎮里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在全鎮大力推廣家庭農場發展模式。截至目前,全鎮擁有家庭農場151家,其中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有76家,注冊資金2200多萬元。隨著家庭農場的發展,還帶動當地發展農家樂10多家,年均接待游客20余萬人次,綜合收入達1000多萬元,為當地農民提供500多個就業崗位,家庭農場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
扶持跟上了,院士也來了
記者回訪巖山家庭農場當日,恰逢新羅區農業局到當地開展今年的區級家庭農場示范場現場踏勘、評選工作。
該局綜合股工作人員林雪梅說,區里從去年開始評選區級家庭農場示范場,去年評選14家,今年有16家申報,其中巖山就有5家。一旦評上將根據規模、類型等不同給予一次性3萬元或5萬元的獎勵,主要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除了數量上的增加、規模的擴大等之外,家庭農場發展到現在,另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就是扶持跟上來了。”張川說。
兩年前,除了鎮里有限的資金扶持,各級政府對于家庭農場的支持政策基本還停留在“雷聲大雨點小”的階段,家庭農場主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元的投入完全靠自己籌措,資金等各類扶持政策何時能夠落地成為廣大農場主最為關切的問題。
據了解,從2014年開始,省、市、區以及相關部門就陸續出臺了一些對家庭農場的扶持政策。如:龍巖市、新羅區對評上市、區級家庭農場示范場的農場主分別給予5萬元及3萬—5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市、區財政每年分別安排專項獎補資金200萬元、60萬元;巖山鎮也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開展家庭農場評星,對獲評三星、四星、五星級的家庭農場,分別給予一次性2000元、3000元、5000元的獎勵;同時,當地相關金融機構推出了專門針對家庭農場的貸款,利率按照同類同檔次貸款利率少上浮10%,最高貸款額度達到50萬元,還款期限最短一天、最長三年,符合農業生產對資金的周期性需求……
在滿足家庭農場的技術需求等方面,巖山鎮更顯大手筆。今年9月18日,經過長期籌備,巖山家庭農場院士專家工作站正式揭牌,這是全省乃至全國首個家庭農場院士專家工作站。據了解,巖山家庭農場院士專家工作站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聯輝和福建農林大學有關教授組成的專家團隊為首席顧問,在巖山范圍內重點研究主要植物病蟲害發生規律調查,加強生態防控技術及主要植物病蟲應用基礎研究,并規劃投資建設百畝病蟲害生態防控技術示范基地,向各家庭農場提供新品種引進、高新技術的應用推廣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的服務,不斷發展綠色農業、生態種植,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巖山建立水蜜桃、芙蓉李、高山葡萄、高山茶、名貴花木等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供智力支持和科學技術保障。
謝聯輝院士(右三)到家庭農場作技術指導。(資料圖片)
“院士工作站直接建在協會里,我們這些會員一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請教、對接院士工作站的強大技術團隊,這對我們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等很有好處。我的葡萄品質能這么好、價格高而且不愁銷,也都得益于院士工作站在施肥、生物防治技術等方面提出的建議和指導。”陳玉棟說,有了這個強有力的技術力量做后盾,大家的路子肯定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順,力爭把巖山家庭農場打造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知名的農業品牌。(本報記者 張杰 通訊員 溫連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