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乘著“新古田會議”的東風,長汀上下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統籌推進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社會管理等各項工作,順利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創下了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建設、生態司法、基層醫改等諸多“長汀經驗”,走出了電商扶貧融合發展的新路子,為“十三五”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站在新起點,長汀縣有何發展新思路?12月7日,長汀縣委書記廖深洪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給出了答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囑托,堅持以保持經濟穩定較快增長為目標,以轉型升級為主線,把優勢放大、把短板補齊、把動能激活,實現在更高起點上打造“長汀經驗”升級版,奮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長汀。
補齊短板 集聚動能
發展是第一要務。1個多月前,到長汀履新的第一天,廖深洪走訪會見的對象便是企業家。“在經濟產業發展難度加大的當下,提振企業家信心、幫助企業家‘過冬’十分重要。”廖深洪說。
產業水平較低、內生動力不足,是長汀經濟的短板,也是廖深洪最為急迫提升的重點工作。“‘十三五’時期,我們要在補‘短板’、聚‘動能’上狠下功夫,堅持驅動創新,發展壯大‘3+2’主導產業,努力構建新型產業體系。”
“稀土產業是長汀加快發展的重要引擎。”廖深洪說,長汀將以龍巖稀土工業園區為平臺,以金龍稀土為龍頭,重點完善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新材料等5條稀土精深加工產業鏈,延伸發展新能源汽車、永磁電機等下游產業。同時,加快推動稀土資源異地接續和資源整合,吸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項目落戶稀土園區,推動稀土產業朝著高新化、集群化方向發展。
對于紡織這一傳統產業,廖深洪認為,要厚植紡織產業的聚集優勢,以安踏、經緯等規模骨干企業為龍頭,加快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實施品牌自主、民品參軍戰略,主動承接沿海紡織產業轉移,帶動提高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和整體水平,打造海西紡織產業基地。
“機械、農副產品加工業也要加快轉型升級。”廖深洪告訴記者,長汀將繼續扶持木工機械和專用汽車產業做大,引進附加值高的新興機械產業,同時以農副產品加工為抓手,重點培育河田雞、竹制品加工、油茶加工、林下產品加工等龍頭企業,推動農產品加工產業精深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魂筑牢了,底氣才能足。”廖深洪說,長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發展文化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要圍繞“大汀州、大客家、大蘇區、大自然”的定位,以歷史文化名城為中軸,輻射客家、紅色、生態等板塊,高起點高質量打造“大美汀州”系列文化旅游品牌,打造閩西旅游強縣和全國知名旅游目的地。
放大優勢 筑牢保障
“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美麗家園,是發展所需、群眾所盼。”廖深洪認為,長汀在水土流失治理、生態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生態優勢已經成為長汀最具競爭力的優勢。
“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不能變成矛盾,要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推動。”廖深洪說,“十三五”時期,長汀要將生態優勢放大并轉化為發展優勢,進一步探索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路徑,構建生態經濟、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文化和生態制度等五大體系,持續加快汀江生態經濟走廊六大功能板塊、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建設,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
“干事創業需要營造良好環境。”廖深洪說,長汀將大力弘揚“蘇區干部好作風”,從保社會穩定、保干部平穩、保客商穩定三個方面筑牢保障,進一步提振全縣上下的“精氣神”,確保“十三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記者 范啟麟 林阿玲 池銀花 通訊員 陳天長 丘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