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活要依靠頂層設計。福建自貿區建設要利用對臺地利,打好閩臺牌,加強對臺融合。”廈門大學勞動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張興祥博士表示,福建對外要開辟“海絲”之路,大力發展藍色經濟,重新恢復宋元時代的輝煌。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張興祥博士
福建省自貿區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是福建省委書記尤權,12月30日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全面啟動自貿區工作。張興祥表示,福建沿海適合發展臨港經濟和服務產業,福建自貿區平潭片區重點建設自由港和國際旅游島,廈門片區重點發展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福州片區重點建設發展先進性制造業基地、海洋經濟實驗區和與之配套的金融等現代服務業,這個定位跟他此前的研究切合。
福建是從上海到廣州的南北樞紐,這有點像臺灣在國際上的樞紐地位,福建除了自身的地理特點要發展特色農業外,對外要恢復歷史上的“海絲”榮光。張興祥說,21世紀被譽為海洋的世紀,海洋經濟成為新一輪區域經濟發展角逐的熱點,而作為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港口經濟的作用日益凸顯,要特別關注港城互動關系問題。
“福建省擁有豐富的海岸線資源和港口資源,海岸線長度、深水碼頭等位列全國之首。”他說,長期以來,福建省的港口優勢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2013年中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前十強并沒有福建省港口的身影。
福建省港口地理區位存在薄弱環節。張興祥認為,福州港港區較為分散,港口結構不合理,不利于形成集裝箱作業集中和高效的運營模式。廈門港主要的問題是經濟腹地不足,局限于福建省和粵東、贛南地區,港區輻射范圍受到一定的肘制。港口對城市發展的推動作用不顯著。
一般說來,港口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城市是港口發展的載體和支撐,理想的狀況是二者之間互相依存、互相促進、互動發展。但福建港口規模、投入、產出未達到最優水平。基于這方面的研究,張興祥說,從對2005-2012年福州港、廈門港、泉州港三大港口的效率進行總體評價上看,三大港口大部分年份生產規模和產出結構未能達到最優水平。其中,福州港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較低,且純技術效率水平顯著小于規模效率水平,主要原因是港口物流信息系統大部分處于封閉狀態,利用效率低。而2011年整合后,福州港生產潛力未得到充分發掘,內部管理技術不到位,出現投入冗余、產出不足的情況。泉州港綜合效率、規模效率的值也較小,其生產規模和投入、產出不相匹配,也存在投入冗余問題。相比之下,廈門港的綜合效率水平、純技術效率水平、規模效率以及效率指數都顯著高于福州港和泉州港,但并非所有的年份都達到理想狀態,一些結構要素也需要調整。
他建議促進福建省港城互動發展要注重港口規劃與城市規劃的協調,增強港口經濟與城市經濟的關聯效應。通過港口產業的前向關聯效應和后向關聯效應,如倉儲、運輸、物流、加工、貿易、金融、保險、代理、信息以及口岸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形成對城市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為城市提供更多的就業和經濟發展機會。
“充分發揮港口的集聚和配置資源、調節城市產業結構的功能。”張興祥接著建議道,福建三大港口均為我國南北航線的重要樞紐和對臺“三通”的主要口岸,具有利用外部資源發展本地區經濟的獨特優勢。因此要把港口作為資源配置的重要平臺,拓寬港口的外部聯結,特別是同港澳臺的聯結,促使各種資源和要素向港口周邊地區集中,集聚的效果便是形成相關的產業鏈,從而有利于促進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發揮港口經濟作為城市經濟發展增長極的作用。
除了以上兩點外,他還提出要有效拓寬港口建設的融資渠道,推進港口適度超前發展。福建港口群之間要明確發展戰略定位和分工,實行錯位的差異化發展,促進港口之間的學習交流,而港口內部要練好“內功”,提高港口作業效率,避免資源浪費。(林長生)
學者簡介:張興祥,廈門大學勞動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博士,2012-2013年美國康奈爾大學訪問學者,《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中國經濟問題》匿名審稿專家。迄今已在《政治學研究》、《經濟學動態》、《國外社會科學》、《北京大學教育評論》、《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稅務研究》等國內學術期刊發表40多篇論文,其中CSSCI來源期刊近30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新華日報》、人大復印資料“論點摘編”或全文轉載,個人擔任副主編出版4部著作,4項研究成果獲福建省、廈門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