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到,仲春始;春雷響,萬物生。萬物復蘇的季節,全省上下,自南向北,正搶抓農時,奏響春耕備耕序曲。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力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任務。緊隨其后發布的省委一號文件,強調了福建任務:到2030年全省新增糧食產能20萬噸。
福建人均耕地面積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空間潛力有限的條件下,糧食增產目標如何實現?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給出的答案擲地有聲: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驚蟄時節,我們將目光投向春耕備耕一線,探尋福建農業新質態。
“芯”動力
農諺有云:“懵懵懂懂,驚蟄浸種。”眼下正是早稻播種育秧的好時候。早稻是一年中生產的第一季新米,也是福建最重要的夏糧,對于全年糧食生產意義重大。相較于中晚稻,早稻受限于品種特性、氣象多變等因素,普遍產量低、品質差,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
但在明溪縣蓋洋鎮,當地農民卻從“不愿意種”到“搶著種”。
原來,當地從省農科院引種了一個新品種——清優308。這個品種“個性”十足:稻米富含抗性淀粉,人體攝入后不易分解為葡萄糖,對糖尿病患者友好,被稱為低糖水稻。市面上的競品多為常規稻,大多口感差、產量低、適應性不強。作為雜交稻,“清優308”克服了這些缺陷,用于米粉等制品開發前景廣闊。
去年,心康園(福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訂單農業的方式,在蓋洋鎮建立了300多畝低糖水稻基地。雙搶時節,“清優308”克服了前期兩個多月強降雨影響,實現豐產豐收,稻谷購售價是普通早稻的數倍。
農業“芯”動力,讓早稻重新成為蓋洋糧農的新寵。
過去的一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來之不易的豐收,總產量首次躍上1.4萬億斤新臺階。與此同時,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正加快推進。端牢中國飯碗,福建同樣責無旁貸。按計劃,到2030年,全省將新增糧食產能20萬噸。增產空間在哪里?千方百計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固然重要,但最根本是在提高單產上下功夫。
“近年來,我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設立專項資金,持續實施四輪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省種子總站站長趙杰樑表示,正在實施中的“十四五”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重點開展優質綠色水稻、優質專用甘薯與馬鈴薯、鮮食玉米、特色果蔬、食用菌、白羽肉雞和高產蛋鴨等10個育種攻關與產業化開發項目。去年,共育成40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稻、玉米、果樹、蔬菜和食用菌等農業優新品種。
這些新品種不僅激活了福建糧食增產潛力,還在走南闖北中為全國各大糧食主產區貢獻福建“芯”動力。去年,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與河南寶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協議,轉讓其選育的普通玉米雜交新品種“黃金棒696”。此次轉讓,意味著普通玉米福建“芯”正式進軍全國最大的夏玉米產區。
“硬”裝備
春耕時節,農民最怕什么?是倒春寒。常言道,秧好半年稻,壯秧產量高。然而,早春天氣乍暖還寒,稍有不慎,便可能爛種爛秧,耽誤農時,引發減產。不過,在福鼎市農墾糧食服務中心,秧苗從出生起就住上了專屬高級“公寓”,再也不用看天吃飯了。
所謂高級“公寓”,其實是一座現代化育秧工廠。在這里,水稻從種子開始,便能享受定制化悉心照料。
在傳統印象中,水稻播種隨手一撒即可。其結果是,有的太密,種子間相互搶奪生存空間;有的太疏,空間利用率低。在育秧工廠,一套精量化播種系統,可以做到精確控制播種密度和數量,根據品種的不同,每穴2到4粒,不多不少剛剛好。
水稻種子發芽后,便遷居上樓,住進立體循環育苗床。在這座10多層的“小高樓”里,恒溫恒濕的環境,自動水肥管理系統,專業定制的植物補光燈,為秧苗茁壯成長營造了最適宜的環境。同時,苗床上下層架呈“V”字形高低錯落排列,依靠自動傳動裝置,緩慢上下循環移動。這樣的結構,能夠確保居住在不同樓層的秧苗都能夠接收到光照,移栽時整整齊齊,個個身強體壯。
提高糧食單產,良種、良田、良法、良機、良制缺一不可。歸根結底,是要靠科技創新賦能糧食生產全產業鏈,激活每一個環節的增產潛力。從這個視角重新審視春耕備耕,我們會發現,這不僅僅是與農時的競跑,更是一場含“新”量十足的科技競賽。
“福建糧倉”浦城縣正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小丘并大丘間,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機好耕。如今,高標準農田又有了智慧化新模樣。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加持下,“蟲臉識別”成為可能。通過深度學習,蟲害智能監測模塊可精準識別害蟲種類與數量,及時預警,有針對性地給出防治方案。
以前,要不要施肥,什么時候施肥,施多少肥,依賴經驗;如今,“智慧大腦”即可代勞。福建省致青生態環保有限公司開發的“人工智能﹢沼液資源化利用”技術,利用遍布田間的傳感器,動態采集土壤溫度、濕度、pH值、EC值等數據,“智慧大腦”隨之精準匹配施肥方案。
在晉江市陳埭鎮閩禾一芳農場,穿著皮鞋種田已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傳統機插秧,至少要兩個人配合,一人負責駕駛,一人負責輪換秧盤。如今,只要按下指令鍵,無人駕駛拖拉機便能沿著既定的路線暢行無阻,就連拐彎也盡顯“絲滑”。在泉州,不僅僅是插秧環節,無人(輔助)駕駛輪式拖拉機、農業無人機等搭載北斗導航智能終端的數字化農機裝備,基本實現了水(旱)稻耕種收全環節無人駕駛機械化。
“芯”動力,“硬”裝備,托舉起福建糧食增產底氣。
融“雙鏈”
最近,福建企業永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海南三亞的育種基地,水稻秧苗長勢正好,即將進入移栽期。去年,這家種業公司因兩件大事引發業內關注。一是獲頒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A證),成為省內第三家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企業;二是以1000萬元的價格,受讓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自主選育的雜交稻恢復系“福恢631”品種使用權與經營權,刷新了全省水稻單項成果轉化金額紀錄。
科研院所與企業惺惺相惜的背后,是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雙向奔赴。
“恢復系是雜交稻的父本材料,生產上對優質、高產、耐熱、抗病、抗倒伏和高配合力的恢復系需求強烈。”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長張建福說,正是有這樣的共識,他們與企業走到了一起,在確定育種方向、成果轉化、市場開拓、利益共享等方面共同發力。目前,雙方利用“福恢631”育成了多個雜交稻新品種與苗頭組合,不僅在福建具有推廣前景,還有望進軍長江中下游、華南等國內水稻主產區。
科技創新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那么,什么樣的科技創新,才稱得上新質生產力?如何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關鍵在于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近年來,我們直面產業與市場需求,持續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農業領域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化應用,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
以種業創新為例,近年來,省農業農村廳實施種業企業培優項目,成立種業企業扶優工作專班,鼓勵科研院校與企業建立種業產業研究院,為企業培養種業人才出資金、出政策、出服務,全力護航種業企業發展,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
得益于此,一批種業領域的科技領軍企業迅速成長,其中不乏肩挑重任的種業“國家隊”。早前,農業農村部首次發布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名單,福建共13家入選,涵蓋食用菌、生豬、大黃魚、鰻鱺等領域。在國家育種聯合攻關計劃中,福建同樣肩負“芯”使命,牽頭負責白羽肉雞、花椰菜、青梗菜等3個攻關項目。
(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