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功研制出首支國產HPV疫苗,到率先研制出全球首個千瓦級K-COB光源及光源模組;從高新技術產業化效益指標位居全國第三位,到2023年度獲國家科技獎項數創歷史新高……在福建,一個個令人矚目的成就,不斷書寫著全省科技闖關破題的奔涌勁頭。
“十四五”以來,我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相繼推出《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通知》等20多項科技政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水平國家創新型省份。
今年9月,省委科技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策源功能,高質量建好創新平臺,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土壤,進一步指明了向創新之巔攀登的方向。
闖關破題,根本出路在于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全省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持續鍛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硬實力”。
內優外引
培育戰略科技力量
廈門科學城,廈門大學翔安校區,我省首批4家省創新實驗室之一——嘉庚創新實驗室坐落于此。
建設省創新實驗室是福建打造培育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舉措。
創新平臺是集聚創新要素、驅動產業變革的有效載體。但我省大院大所少、國家級平臺不多,對人才引進和產業發展支撐不足,怎么辦?
2019年起,省委省政府正式啟動建設省創新實驗室,對標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創建標準建設,以體制機制優勢匯聚人才和要素資源,開辟體制改革創新試驗田。目前,全省已高標準建設7家省創新實驗室。
創新體制機制組織科技攻關,新在哪里?
嘉庚創新實驗室開展制氫—儲運—用氫全鏈條研發,10個月即完成團隊組建,孵化成立了華商廈庚氫能技術(廈門)有限公司,一年半就成功生產并發布第一臺1000標方電堆。今年4月,公司在全球450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三屆TERA-Award智慧能源創新大賽100萬美元的金獎。
這是史無前例的研發速度。新在上下一心的高效率。
“我們一成立就以攻克‘卡脖子’技術、推動高技術成果產業化為目標。”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嘉庚創新實驗室主任鄭南峰說。
嘉庚創新實驗室面向國家能源戰略需求和安全,前瞻性布局實施儲能、氫能和硅能等9大項目群80余項科技與產業化項目;已在氫能、半導體與未來顯示等領域攻克關鍵技術難題20余項,與寧德時代、華商能源、天馬微電子等上百家行業翹楚密切合作,并參與孵化鷺島氫能等23家企業。
這一速度如何實現?鄭南峰表示,實驗室探索省市校企協力建設和共贏共進的新發展模式,通過雙聘雙跨、聯合平臺、項目群等方式引進省外院士、全球技術總監等多元化人才,組建院士牽頭的產學研用全鏈條團隊,賦予科學家更大自主權。目前,11位院士、1400余名高端科技人才聚集于此。
當前,我省打造高端能級平臺勢頭不減,廈門大學重組的傳染病疫苗研發全國重點實驗室順利落地;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獲國務院批復建設,匯聚全球30多個國家70余所院校高端創新資源……
構建重大創新平臺“內優”機制的同時也要“外引”,大手筆引進、共建大院大所,推動國內外一流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近日,在位于福州高新區的東方電氣(福建)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東福研究院”),全球首套與可再生能源相結合的漂浮式海上制氫平臺——“東福一號”凱旋。
東福研究院是福建引進落地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基地之一,由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福建省和福州市三方共建,主要從事海上風電、波浪能、氫能等先進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
2022年12月16日,東福研究院將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和平團隊全球首創的海水直接電解制氫技術引進福建。去年5月,該院在福清市興化灣開展了1.2標方海水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海試,謝和平院士的原理技術得到驗證。前不久,該院采用該原理技術成功實現氣田采出水制氫。
大院大所大動力。近年來,我省還成功引進香港理工大學晉江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科創平臺,建設近千個省級以上各類科技創新平臺,構筑起體系化的科技創新服務矩陣。
抓大扶小
夯實企業主體地位
全球首個兼備1000km續航以及4C超充特性的磷酸鐵鋰電池、全球首款4C超充輕型商用車動力電池……2024年,在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趨勢下,寧德時代不斷突破創新,以前沿科技與創新產品,推動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為動力電池的龍頭企業,寧德時代的市場份額已連續7年半居全球第一。而儲能電池方面,2021年至2023年連續3年出貨量居全球第一。
龍頭帶動,鏈上發力。寧德市積極推進鋰電新能源主導產業鏈供應鏈企業均衡分布、就近配套,強龍頭、強協同。
“我們強化行業思維,建立專班服務機制,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營造安全、韌性產業生態。”寧德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說。目前,寧德市集聚了80多家鋰電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實現龍頭企業80%的配套就近采購。
平臺、人才是產業核心競爭力。“由省市兩級政府和寧德時代共同建設的省創新實驗室,帶動全產業鏈協同創新,先后突破39項關鍵技術,實現50多項技術成果轉化,以高水平研發確保企業站在行業科技最前沿。”寧德市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構建全過程創新產業鏈,是支撐我省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的關鍵。
我省著力“抓大”,培育一批科技領軍企業,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增量提效”行動,推動民營企業在核心技術攻關中當先鋒、挑大梁。
目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4萬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突破1000億元,為5萬家次企業減免千億元以上創新稅收優惠。
與此同時,我省致力“扶小”,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讓“小而美”和單項冠軍企業紛紛涌現。
前不久,工信部公布最新一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來自廈門火炬高新區的廈門優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優迅股份”)“10G及以下光通信前端芯片組”成功入選。
“這個芯片組是業內最早做出集成DDM(數字診斷監控)功能的三合一方案,實現了最高集成度。目前,市場占有率穩居國內首位、全球前三。”優迅股份董事、總經理柯騰隆介紹。
他表示,從科技型小企業成長為專精特新“小巨人”,優迅股份始終在核心技術研發上舍得投入,同時也離不開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在人才、技術、資金以及科技服務等方面的支持。
2017年,我省率先在全國啟動省級單項冠軍遴選認定工作,強調“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梯隊培育體系,推動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創新發展。
一個個“進擊的小巨人”,在政策加持下,蹚出一條發展新路。全省已培育34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5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優化生態
創新活力不斷迸發
成功開發出全國首套3千瓦級“氨—氫”燃料電池發電站,與廈門金龍客車共同打造全國首輛氨氫燃料電池客車,打造“氨—氫”燃料電池動力環保船并在閩江完成首航……成立才兩年半的福大紫金氫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一個個重磅產品,在千億氫能新賽道上搶占先機。
福大紫金由紫金礦業與福州大學、北京海新能科合資創建。“福大紫金的成立是一種產教融合的新形式,它快速對接國家行業重大需求,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實現了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福大紫金董事長、福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催化中心研究員江莉龍對記者說。
為了讓創新活力不斷迸發,放眼全省,各部門、企業在體制機制改革上,有了更多探索和實踐。
在國內運動鞋龍頭企業安踏集團,一雙運用3D打印技術制造的運動鞋樣品奪人眼球,其強度和斷裂伸長率等技術指標都遠超國外同類產品。
安踏集團急需3D打印鞋底制造關鍵技術。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吳立新研究員擁有一種光固化3D打印技術。2021年,在省首批科技重大專項“揭榜掛帥”體制下,吳立新科特派團隊成功揭榜。“不論資歷、不設門檻,揭榜制大大提升了尋找、匹配合作方的效率。”吳立新說。
產業界出題,科技界答題。目前,全省已實施“揭榜掛帥”等各類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2萬多項,攻克了新型量子點顯示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新技術成果不斷涌現。
體制機制創新,讓科技創新主體活力倍增。2023年度省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資助經費均創歷史新高;全省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300億元大關。福州大學、廈門大學2項科研成果入選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福建日報記者 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