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5月27日,全省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現場會在東山縣舉行。請您結合住建行業職能,介紹一下省住建廳如何深化實施“千萬工程”經驗做法。
朱子君:省住建廳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結合住建行業職能,于2023年8月制定出臺了《關于印發〈深入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 推動村鎮建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細化了全省推動村鎮建設六方面33項重點任務,明確未來三年全省推動村鎮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方向、目標任務、具體措施。
下一步,省住建廳將以此次現場會為新起點,把縣域作為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點,扎實推進深化閩臺鄉建鄉創合作、集鎮環境整治、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鄉村環境治理、農村房屋安全排查整治等六項重點工作。
記者:我省如何推進閩臺鄉建鄉創合作,助力鄉村振興?
朱子君:2018年以來,我省圍繞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和助力鄉村振興兩個大局,以兩岸同根同源的福建鄉村為舞臺,以兩岸融合的發展目標為導向,借鑒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全國首創以鄉建鄉創為主題的閩臺合作模式、第三方全程輔導服務模式和兩岸建筑師聯合駐村模式,得到中央領導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批示肯定,入選第三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最佳案例,國臺辦、住建部向全國宣傳推廣,浙江、江西、寧夏等?。▍^)已在借鑒實踐。
一是做好“面”的廣泛性。每年省級財政投入5000萬元支持100個合作項目,累計引入140多支臺灣團隊、490多名臺灣專才,為全省470多個村莊開展“陪護式”服務,覆蓋87%以上的縣(市、區)。
二是打造“點”的生動性。2023年起,開展縣、鎮、村樣板創建,貫徹“以服務本地居民為中心,兼顧城鄉融合發展”的理念,重點圍繞提升人居環境、三類農房改造、完善惠民公共空間、探索閩臺融合措施等七方面內容,探索一條具有福建特色、住建特征、村鎮特點的以閩臺融合促鄉村振興之路。目前,擇優啟動23個樣板集鎮、23個樣板村、6個樣板縣的兩年創建。
下一步,將聚焦融合發展所需、臺胞臺企所盼,堅持“面”上拓展、“點”上深化,推動閩臺鄉建鄉創拓面深化,探索更多閩臺融合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徑和方法。
記者:福建省在集鎮環境綜合整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朱子君:2021年,省住建廳針對集鎮的問題和短板,啟動打造省級集鎮環境綜合整治樣板,重點實施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打造惠民公共空間、培育集鎮特色業態等六方面,已初步培育羅源縣起步鎮、尤溪縣新陽鎮、晉安區壽山鄉等一批新時代集鎮。目前,已累計啟動92個,力爭到2025年超100個。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集中資金、分類指引、系統規劃、分段實施、由表及里、“業”“居”齊進、各取所需、建管一體的原則,持續推動集鎮環境綜合整治。
記者:我省在提升鄉村環境質量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具體任務目標?
朱子君:2018—2020年,我省先后實現了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基本建成、鄉鎮生活垃圾轉運系統、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態化機制、鎮村水沖式公廁“四個全覆蓋”。
一是運營市場化。2021年起,創新推動全縣域鄉鎮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打包打捆市場化做法,引入有實力、有經驗的專業單位統一運營,提升治理的專業化、規范化水平。目前,全省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市場化已實現全覆蓋。
二是資金獎補化。省級財政每年投入2.5億元,撬動政府、銀行、社會各方資金,破解資金難題。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探索總結完善管理制度、強化監督考核、培育縣域治理試點等方面經驗,不斷夯實縣域市場化運營管理成效。
記者:安全是村鎮建設的底線工作,我省在守牢農村住房安全底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朱子君:一是持續深化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2020年以來,對全省所有14131個村莊全覆蓋排查,排查農村經營性自建房21.5萬棟、農村其他房屋736萬棟,排查發現存在風險4萬棟,并已全部完成整治。
二是實行“健康綠碼”大數據管理。通過掃描每棟房屋上二維碼門牌,實時展示房屋安全“健康綠碼”。
三是建立農房安全長效機制。省住建廳會同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探索建立健全從用地、規劃、建設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巡查制度,全面加強質量安全管理。
記者:福建省在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朱子君:一是凸顯資金效應。2020年至今,省級財政累計投入16億元支持歷史文化保護工作,重點扶持了357個傳統村落的改善提升,有力帶動地方政府配套專項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參與。同時將傳統村落重點改善提升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二是完善保護網絡。省住建廳成立“風貌辦”專門負責,福州、漳州、長汀等設立名城委,永泰、連城等成立保護中心,完善了省、市、縣等三級保護網絡。三是涌現特色做法。我省各地積極探索總結具有本地特色保護經驗做法和由點及面成片保護利用模式。如永泰縣“嵩口模式”、屏南縣“龍潭模式”等經驗做法,確實為全省乃至全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探索出可學、可復制的路徑。(福建日報記者 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