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仲夏時節的福建鄉村,盡覽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畫卷。田野間稻浪翻滾,種糧戶們忙著育秧壯苗,整修農機,備戰水稻“雙搶”,迎接又一個豐收年。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福建省委、省政府切實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按照“五級同抓、千村試點、萬村推進、全面振興”思路,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堅定不移走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福建實踐貢獻“三農”力量。
從群眾的需要出發
暑假來臨,三明市沙縣區高橋鎮黃溪坑村的曲洋山莊,成了親子游的好去處。登山覽勝,乘船漂流,競速越野,好不愜意。
過去,這里被稱為“豬圈村”。“村里不到400人,卻有60多個豬圈,雜亂無章、臭氣熏天、蒼蠅成災。”村干部黃祿華說,2020年沙縣區被列為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地區之一,依托“宅改”契機,當地整改房屋,提升道路,挖掘農耕文化、曲洋瀑布和山水田園資源,發展鄉村生態旅游。
黃溪坑村從“豬圈村”到“旅游村”的嬗變,是福建加快建設美麗鄉村的縮影。
如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鄉村重塑、城鄉重構,是我們必須回答好的重大時代課題。
面對時代課題,福建高位推動,系統謀劃,扎實推進——
壓實責任,強化擔當。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構建“省委統一領導、市縣推進落實、鄉村組織實施、部門合力共為”工作格局。
規劃引領,政策保障。編制鄉村振興五年規劃,出臺鄉村振興“十條措施”,每年實施鄉村振興“十大行動”,推進“百鎮千村”試點示范,實行鄉村振興報告制度,開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
糧草先行,多元投入。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優先保障領域,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穩步提高,引導金融資金、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鄉村建設。
匯聚合力,人才支撐。選派3736名第一書記駐村幫扶,科技特派員服務覆蓋所有鄉鎮和重點村,建立鄉村振興指導員制度,鼓勵臺灣團隊參與鄉建鄉創,暢通人才返鄉創業渠道。
面對時代課題,福建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群眾所思所盼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建什么?從群眾的需要出發。
福建從解決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環境臟亂差”著手,全面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革命四行動”,接續開展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每年實施一批居住、交通、水環境、風貌等重點項目。全省已實現農村公廁、衛生戶廁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全面構建,所有鄉鎮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村村通水、通電、通硬化路以及通客車和光纖4G網絡、有線電視,所有縣義務教育發展達到基本均衡要求,建制村衛生所完成標準化改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實現一體化。
建成什么樣?既要塑形又要鑄魂,既要面子又要里子。
福建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深入挖掘八閩農耕文化、紅色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推廣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接訴即辦等務實管用的治理方式,努力把農村建設成農民身有所棲的美好家園、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園。
怎么建?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讓農民唱主角。
去年,全省啟動開展鄉村“五個美麗”建設。從農民最容易看得到、最容易見成效的地方入手,堅持不花錢少花錢、不搞大拆大建,引導農民用雙手美化身邊環境,共建美麗鄉村庭院、美麗鄉村微景觀、美麗鄉村小公園(小廣場)、美麗田園、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打造小而精、小而優的美麗家園。
讓萬千鄉村各美其美
經過兩個月的修繕改造,位于屏南縣熙嶺鄉四坪村的“祁國艷手作IPA啤酒工作室”開門迎客。工作室的前身,是村里的“22號老宅”,久無人居,年久失修。來自青海的文藝青年祁國艷,以每年每平方米3元的價格,向村委會租下了這座老宅。
修繕一新的“22號老宅”,一層經營獨立品牌精釀啤酒,二層用作民宿。青山綠水間,黃墻黛瓦,傳統的土木結構、榫卯工藝得以保留,裝修用料選自本地上好的杉木。
這些成果源自本土工匠的“匠心”。“用什么木頭、木梁多粗多長,我們了然于心。”65歲的木匠潘華亮說,全縣已有400多位像他這樣的本土工匠,憑借老手藝,實現家門口就業。
在屏南,保存較為完整的村落有100多個。近年來,當地開展古村落保護和活化利用。修繕古宅老屋,若照搬城市模式,容易出現前期工作流程多、費用高、村民參與度低等問題。當地探索小型項目由村委會自行購料、聘請工匠、組織施工的“工料法”模式,可節約三四個月前期時間,節省20%以上資金。
如今的屏南,在文創興村的道路上行穩致遠,來自全國各地的文藝、電商團隊紛紛入駐,發展起民宿、書屋、藝術空間等新業態。這正是福建全力打造各具特色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的生動寫照。
從平原到高山,從山村到漁家,從畬鄉到客邑……依山傍海的福建,鄉村類型多樣、各具特色。如何挖掘各自稟賦,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個性之美的鄉村?福建的答案是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把鄉村規劃作為先手棋。
“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省市縣三級全面完成鄉村振興五年規劃,全面實施宜居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專項規劃,鄉村兩級制定計劃和方案,做到‘一鄉一計劃、一村一方案’。”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福建已全面建立縣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負責的鄉村規劃編制委員會,完成村莊規劃編制6957個,計劃到2023年底實現應編盡編。
按照不同村莊變遷發展規律,綜合分析人口變化、區位條件、發展趨勢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等要素,福建將全省1.4萬個建制村分門別類,因村施策——
5494個集聚提升中心村莊,進一步激活產業、優化環境、提振人氣、增添活力;3908個轉型融合城郊村莊,納入城鎮建設統籌安排;4255個保護開發特色村莊,鼓勵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220個搬遷撤并衰退村莊,限制新建、擴建活動,嚴格規范村莊搬遷撤并工作;590個待定類村莊,在未明晰具體分類前,暫不安排重點項目和新增建設用地。
永春縣岵山鎮茂霞村開發古寨、古建筑、古街、古樹等資源,做活“古”文章;仙游縣游洋鎮興山村發揮革命老區基點村優勢,打造紅色旅游、生態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和農業旅游觀光四大品牌;上杭縣臨城鎮九洲村依托蜜雪梨產業,發展設施農業和休閑旅游業……如今的福建,萬千鄉村各美其美,攜手奔跑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康莊大道上。
從美麗鄉村到美麗經濟
在邵武市水北鎮龍斗村,“好風景”為村民帶來了“好光景”。
前幾年,村里依托海拔高達1370米的云靈山峰,打造云靈山景區,建設集游覽、運動、農業、科普、餐飲、住宿等為一體的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村里以溪流資源入股,每年可獲得租金與分紅,老百姓則有了更多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村民陳智林的父親常年患病,家里還有一雙兒女需要照顧。如今,陳智林在景區上班,負責倉庫、索道管理,“月工資4000多元,不比打工差,還能兼顧家里”。
近年來,當地依托環境與資源優勢,著力培育農文旅融合“七彩帶”——“金色”生態康養旅游、“藍色”淡水養殖和航空飛行運動、“紅色”楊梅、“白色”富硒蔬菜、“黃色”有機水稻、“綠色”花卉苗木、“黑色”中草藥種植,全力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
既要生態美,又要百姓富。福建堅持把村莊整治建設與特色產業開發結合起來,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多元價值,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增強農業競爭實力、農民增收能力、農村內生動力。
行走在華安縣新圩鎮官畬村干凈整潔的村道上,一座座掩映在綠樹紅花間的精致農家院落,次第顯現。好客的女主人雷鳳英,招呼來往游客品嘗新制的“官畬”鐵觀音。
近年來,華安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基礎上,引導村民依托院落空間,發展民宿、農家樂、特色禮品等各具特色的庭院經濟。
發展庭院經濟,是福建做好“富”與“美”文章的重要抓手之一。去年,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出臺實施意見,支持廣大農戶特別是脫貧人口和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在符合用地政策前提下,依托住宅院落等可利用空間,發展形式多樣的庭院經濟。在福建鄉村,“推門見綠、抬頭賞景”的農家庭院俯拾皆是,特色種養、特色手工、休閑旅游、電商經濟、小型服務業等業態不一而足,引領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蝶變。
如今,在福建廣大鄉村,共富與共美的夢想正照進現實。福建堅定不移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做強做優做大茶葉、水產、花卉苗木、水果、林竹、畜禽、蔬菜、食用菌等鄉村特色產業,實施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工程,累計創建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4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9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51個,培育省級以上“一村一品”專業村772個,打造形成一批農業特色產業百億強縣、十億強鎮、億元強村。
數據顯示,2022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87元、居全國第6位,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15∶1。
“我們對‘千萬工程’的偉大實踐歷程再學習、再領會,對‘千萬工程’的寶貴經驗再認識、再提煉,深刻體悟蘊含其中的精髓要義和理念方法,轉化運用到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上來。”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